医师节·抗疫日记 | 陵水第二人民医院副院长张宇宸:我们要站在生命的前方,保驾护航
8月18日 陵水 多云转雷阵雨
8月,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陵水按下暂停键。面对疫情,我们医护人员披星戴月、齐心协力共同抗击疫情。特别是8月16日,陵水黎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陵水医院被确定为陵水“红黄码医院”后,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工作更辛苦了。但我知道,越是风雨越要坚强,越是困难越要树立信心。

抗疫一线的张宇宸。
都说医院永远没有白天与黑夜。8月7日凌晨2时,忙碌一天洗漱完刚躺下来准备睡觉,电话又响起。“张院长,病人情况紧急,需要手术……”电话那头传来护士急促的声音。我立即披衣而起,迅速协调手术室、仪器设备、联系运输物资,时刻紧盯手术一线情况。听到医生说手术完成,患者已转危为安时,我看了下时间,已是早晨5时多。新一天的工作,又开始了。
新一轮疫情发生后,看着陵水病例数字不断上涨,犹如一口巨石压在我心口。
为做好核酸采集、检测工作和疫情之下患者诊疗服务。我们迅速成立疫情应急工作小组,统一安排部署、明确责任分工、启动院内疫情防控工作预案。同时,为配合完成陵水全员核酸检测任务,我们派出核酸采样小组前往黎安等乡镇开展多轮核酸采样。
看到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在炎热的高温天气里走街串巷搞采样,有的甚至中暑晕倒,我看在眼里痛在心里,想尽一切办法为他们解决难题。办公室、会议室、各小组、核酸采样点、PCR实验室,甚至餐厅都成为我的“作战部”。虽然在医院不大,但我每天在院里最少要走上2万步。
根据陵水疫情实际,8月16日,我们医院被确定为陵水“红黄码医院”。我再一次临危受命,担任医疗救治组副组长,负责对“红黄码”患者医疗救中的工作作出决策,协调解除和处置工作中的问题。
我们医院确定为“红黄码医院”后,面临最大的难题是医护人员紧缺、物资需求量剧增。说句老实话,我感到压力挺大的。幸好,国家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广东)紧急来支援,缓解我们燃眉之急。
“人家都大老远赶来支援了,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虽然我住得离医院不远,但为了方便工作,办公室成了临时的家。我和救援中心的同事一起,以院为家。
作为抗疫主战场之一,“红黄码医院”异常忙碌,危险性也可想而知。与普通医院相比,“红黄码医院”的院内感染防控有其特殊的要求,要求更高。那就是不仅仅要保证院内工作的医务人员在二级防护下实现新冠病毒“零感染”,还要保障来自风险区的各类患者,在共同的就医环境中彼此不会交叉感染,这对于院内感染控制提出更大挑战。
重新制定诊流程与制度、建立应急隔离病房、整合规划住院部布局、设置过渡病房、增加医护人员等,以有效保证急诊患者救治。同时,在最短时间内陆续出台各种应急预案与制度规定,合理调配物资,有效地保障了“红黄码”患者的防疫安全和就诊需求与医疗安全。
短短48小时的准备、改造,我们医院就达到收治患者标准。
“爸爸,还在忙吗?你已快一个星期没有回我微信了,我看新闻说明天就是医师节了,我想说爸爸你是最棒的,你一定要打败病毒,我们等你回家,你是我的骄傲,爸爸节日快乐,我爱你……”18日19时左右,看着远在河北老家女儿发来的微信。我既愧疚又感动。其实,医院从来就没有假期和白昼之分,用生命去守护生命,在女儿成长最需要我时,我却在陪伴我的病人。但当看到病人康复的笑脸时,我觉得付出一切都值得。
我们总讲初心,作为一名医生,初心即仁心,在“战疫”的日子里,电话永远接不完,微信永远回不完,各种突发事件等着处理,我与陵水这座小城共克时艰,为的就是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早日实现全面清零。大事见情怀,危难显担当。我会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奉献和作为,践行初心和使命。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利声富 整理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