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奋斗者| 文昌特教老师符致明17年陪伴聋哑、智障学生成长

文昌特教老师符致明17年引领陪伴聋哑、智障学生成长
甘当无声世界的领路人

3月29日,符致明在教学生剪纸。本报记者张期望摄
海南日报记者张期望 特约记者黄良策
3月29日上午,在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间教室里,6名十五六岁的少年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剪纸。教室很安静,纸张的断裂声都能听得清清楚楚,42岁的特教老师符致明正比划着双手指导孩子们剪纸。孩子们不时微笑着抬头看老师一眼。
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位于文昌实验高中和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中间,和两侧的学校相比,除了铃声一样清脆响亮外,显得无比安静。这所学校很小,只有一栋教学楼,学生也很少,共有48名学生,不能和旁边两所有着数千名学生的学校相比。
就在这所小而安静的学校里,符致明坚守了17年,教育了一批又一批聋哑、智力障碍学生,从无半点怨言,他享受着这份工作带给他的快乐。
倾心特教17年
落下“职业病”
“在我们学校,眼睛和双手是最重要的,一切交流离不开它们。”24岁就开始在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的符致明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显得有些木讷,手会不由自主地比划几下,普通话里总会不时蹦出几个当地方言词汇。但当他用眼睛盯着学生,快速地舞动着双手,学生也同样快速舞动着双手回应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们都是健谈者。
1997年,符致明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回到家乡,成为文昌市东郊镇的一名小学老师。2001年,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筹建期间,符致明被文昌当地教育部门抽调过来,从此走上了特教老师的岗位。2002年秋季学期,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开始招生,那一年学校一共招收了14名聋哑学生。此后,学校招生人数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学校有64名学生。
“17年了,我每天都在学校,绝大部分时间是用手语跟学生沟通,所以跟正常人交流时,也会不自觉地加上手势。”符致明打趣地说,担任特教老师之前,他并不是这样的。这种习惯是他在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两三年之后才逐渐形成的。因为吃住都在学校,经常要跟聋哑学生交流,他的这种习惯不但无法改正,而且在环境影响下逐渐加强。
“我跟别人开玩笑说这是一种特教职业病,但我不会因此懊恼,因为我收获也不少。”符致明乐呵呵地说,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打开学习知识的窗户,为他们点亮人生之路,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在他的悉心培养下,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走出了一个又一个优秀的学生。2008年,白萃红同学被评为文昌市“三好学生”,黄丹梅同学获得海南省残疾人运动会200米跑第一名的好成绩;2009年,林帅同学被评为文昌市“三好学生”;2016年,患有感音神经性耳聋的白云鹤被“聋人界哈佛”——美国加劳德特大学录取……
耐心付出
赢得学生灿烂笑容
“由于听力障碍,无法正常跟人沟通,有些孩子的心理很脆弱。”符致明说,在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是听不到训斥声的,你能见到最多的是老师、学生脸上的微笑。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老师有充足的耐心,去反复跟学生交流。
“比如在课堂上,你教正常孩子一个成语,可能三五分钟就教会了,但是教聋哑学生,可能需要10多分钟,甚至半个小时。”符致明说,由于手语在表达方面多少存在欠缺,老师用手语解释词汇的时候,会受到一些制约,你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用不同方式作出解释。如果碰到学生犯了错,老师先要想好教育的方式,然后根据每个人性格特点,想出一套教育方法才行。“有的孩子有点自卑,方式不当很容易让他们接受不了。”他说。
符致明骄傲地说,在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工作17年,他几乎没有对学生发过脾气,“不是我没脾气,而是我不能发脾气。”正是耐心的付出,让他在学校很受学生欢迎,学生生活中也最爱“麻烦”他。“宿舍的灯坏了、教室里的桌椅坏了这些小问题,只要碰到我,他们总会找我去修。”
在学校,符致明没事也会跟学生开开玩笑。“其实,他们是懂事的。”符致明说,由于这里的学生大部分是寄宿生,每次学生生病了都是他送去医院。当躺在病床上的学生用手语和微笑表达谢意的时候,他能感觉到,学生把他当成亲人一样看待。
“他们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是老对着你微笑,用手比划心形送给你,这样的场景让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符致明说,这种无声的微笑,最能打动人心,也让他感觉到自己从事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我们这群老师很特殊,外界关注的也少,但是我很安心。”符致明告诉记者,尽管特教老师的工作很辛苦,但他很享受这份职业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我们从事的是让弱者有力的职业,心中要充满爱,用爱去温暖他们的心灵。当我看到原本自卑的聋哑学生走在街上,微笑着跟人点头打招呼时,我就感到非常欣慰。”他说,自己很喜欢看到学生的笑脸,因为那代表着一种阳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报文城4月2日电)
记者手记
无声的付出最动人
海南日报记者张期望
在采访符致明老师的过程中,记者问他,从什么时候开始爱上特教老师这份工作的?符致明坦诚地说,当年是听从父辈的安排,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了特教专业,刚开始文昌没有特教学校,毕业回乡后就当了一名小学老师。后来,文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成立,他听从组织安排,干回了“本行”,开始跟这群特殊的孩子接触,发现他们确实需要帮助,就开始踏实地工作,总想着让聋哑学生多学一些知识,多懂一些生活的技能。交谈中,符致明很少谈自己为孩子们付出了多少,只是说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并一直强调自己也很享受孩子们把他当家人,喜欢看到孩子们对他微笑。
符致明工作的特殊教育学校,平时很少受到关注,一到上课时间,校园里尤其安静。符致明和其他特教老师,付出比普通教师更多的努力,挥洒更多的汗水,只为让这群特殊的孩子拥有更阳光的心态,学到更丰富的知识,掌握更全面的技能,让这群孩子在未来拥有同样出彩的人生。
他们远离聚光灯,但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符致明一样敬业的默默无闻的特教老师的付出,聋哑、智障学生的人生之路被点亮,获得了更多发展的可能。
(本报文城4月2日电)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