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党员故事|“雷锋三公”黄宏昌:大义济民40余载 无私奉献暖人心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编者按:为努力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进一步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发挥典型带动、榜样引领和先进激励作用,2017年起,文昌市委组织部启动“讲述平凡党员的不平凡故事”大型主题活动。在2017年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2018年10月,文昌市委组织部启动“勇当先锋 做好表率——讲述平凡党员的不平凡故事”主题采访活动。南海网派出宣传报道小组深入文昌市各乡镇,寻访挖掘了20余位基层平凡党员的不平凡故事。
“你找三公啊,那可真是一位热心肠的大好人!”在文昌市冯坡镇,只要提起这位今年85岁高龄的老党员黄宏昌老人,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
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40多年以来,黄宏昌老人因为经常热心帮助乡亲们,在他人危难时伸出援手而不求回报,心地善良的他被人们亲切地称呼为“雷锋三公”。而每当听见他人的夸赞时,憨厚的黄宏昌老人总是笑眯眯地说:“一点小事,不值得一提。”

85岁的“雷锋三公”黄宏昌。南海网特约记者 吴梅 摄
铭记苦难 40余年一片真心为他人
“我在家里排行老三,所以后来大家都叫我三公。”提起往事,儿时吃过的苦,黄宏昌老人一直记在心里。
因为家境穷困加之父母早亡,黄宏昌老人小时候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苦日子。“那时候吃得最多的是田里的地瓜和芋头。”黄宏昌回忆说,“吃过苦,才能体谅贫困人家的难处,看见他们难过日子,我们可以帮的就帮一点。”
1976年,42岁的黄宏昌开始在冯坡镇上张罗着做点小生意。“我给学生们煮饭菜,那时候一份饭菜五分或者一毛钱,不挣钱,但是做得挺开心。”
后来,黄宏昌又在镇上开了一间杂货铺,每每遇见一些孩子或者孤寡老人,黄宏昌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去帮助他们,一点米、一点肉,他竭尽所能地给困难群众送去关怀和温暖。因为经常不计回报地去帮助他人,慢慢地,“雷锋三公”这个称呼,就被人们叫起来了。

85岁的“雷锋三公”黄宏昌向记者讲述往事。南海网特约记者 吴梅 摄
克勤克俭 慷慨解囊助人渡难关
一间陈年低矮的瓦房,又在瓦房外盖起简易的铁皮棚当作木材加工处,这里便是黄宏昌老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1980年,学会了做木工手艺的黄宏昌,在村子里开了个木材加工店,制作一些门窗、家具等。因为手艺好、价格公道,大家都喜欢到他这里购买,让他逐渐存了一些积蓄,他的公益之路也因此越走越远。
“40多年来,黄宏昌老人帮助的人和捐出的钱算是数不清了。自己不舍得吃穿,但是对别人不是一般的大方。”冯坡镇冯坡村委会妇女主任黄仙妹说,只要是遇到别人有困难、哪里要修路建学校的时候,更是少不了“雷锋三公”黄宏昌的身影。此前,冯坡镇下村仔村的林春霞患病入院,一家人因医药费陷入困境,黄宏昌老人及时为他们家送来5000元,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逢年过节时,黄宏昌都会自掏腰包买上肉、米、油等食品去看望孤寡老人,他还曾给村里的困难户送上了2000元—3000元的慰问金,同时还为村里每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100元红包。
村民符致良家里建新房,黄宏昌老人为他资助10000元,符致良感慨地说:“三公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啊!”

“雷锋三公”黄宏昌经营的木材加工店内场景。南海网特约记者 吴梅 摄
甘于奉献 住院仍不忘帮助其他病患
记者采访时得知,黄宏昌老人不久前刚从文昌市人民医院病愈出院,谈及身体情况,老人摆了摆手笑着说:“小问题,现在身体还不错。”站在一旁的黄仙妹连忙接话道:“肺炎也不是小问题,要多注意,不要一心只记得帮助别人。”
原来,在黄宏昌住院治疗期间,他得知同村70多岁的老人吴明霞因脑血栓也在医院接受治疗,他便急急忙忙拿着5000元钱,送给了吴明霞老人一家。
“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顺便帮一把,也不是什么大事。”黄宏昌老人云淡风轻地说,转念他又认真地对记者说道,“我的观点是,真正有困难需要帮助的贫困家庭、残疾人家庭,我才会尽量帮助一些,游手好闲的‘穷人’,我不会帮。”
黄宏昌就是这样一位85岁高龄,仍然坚持乐于奉献的老党员。只要村民有困难,他总是不吝帮助,但如果村民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他也会严厉批评。

“雷锋三公”黄宏昌向来人讲述着挂在墙上的照片里的故事。南海网特约记者 吴梅 摄
“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黄宏昌老人感慨地说,“我在其他方面做不好,因为我没读过什么书,没什么文化,但是学习雷锋,尽自己能力去帮助困难群众,是我可以做到的,也会一直坚持做下去。”
如今,85岁的“雷锋三公”黄宏昌仍在经营着木材加工店,吃住都在店里,孩子让他搬去新家,他总是摇摇头拒绝了。黄宏昌老人说,自己最喜欢吃的,还是儿时吃得最多的地瓜和芋头,这个习惯,这辈子是改不了了。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文昌1月25日讯 记者 庄晓珊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