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候鸟”九年南飞为“第二故乡”三亚献余热(三亚不去了候鸟老人去哪里了)

三亚 0 4070
七旬“候鸟”九年南飞为“第二故乡”三亚献余热(三亚不去了候鸟老人去哪里了) 三亚

  鲁发堂(左)参加志愿活动为老人理发。许润摄

  本报记者许润

  鲁发堂是黑龙江省牡丹江人,曾担任镇团委书记、学校校长、区教研员等职务,一生从事教育行业,用知识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当地青年。2009年,鲁发堂来到三亚,成为千千万万“候鸟”人群中的一员。纵然身份角色有转变,鲁发堂却保留了一颗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奉献之心,继续在三亚这片热土发光发热。

  离开家乡

  雷锋精神延续不忘

  2009年12月,鲁发堂来三亚探亲,当时家乡牡丹江已经是冰天雪地,而到三亚的他看到的却是鲜花盛开、碧海蓝天的景象,这幅画面牢牢地吸引了他。鲁发堂和两个女儿凑钱在三亚买了一套小房子,第一次过了没有寒冬的春节。九年来,鲁发堂和老伴年年都会飞到这美好的“第二故乡”。

  真正热心肠的人,总是能在生活中给予别人关怀。来三亚后,鲁发堂发现身边很多老人头发长了也没去修剪。因为在学校时曾给学生、老师剃过头,鲁发堂便买了推子开始为身边的老人义务理发。

  在协会组织的多次大型公益活动中,每次都有人排队等待鲁发堂理发。几年下来,老人们都认识鲁发堂了,他理发的人数也多到无法统计。鲁发堂的老伴说,现在家里的推子有四把,因为怕理发时间太长手抽筋,去年又买了把电推子,但碰上大型活动来不及充电,还是只能用手动的推子。

  鲁发堂最忙时是每年的“二月二”,很多人为图吉利选择在这一天剃“龙头”。因为是大型活动,每年这一天他都会累得手抽筋。老伴心疼他,总劝他这一天就别忙活了,可鲁发堂总是放不下那些找他剃头的人。

  “我们这个候鸟楼,每年来过冬的孩子都会找鲁爷爷剃头,他还曾无数次上门为残疾人服务。”鲁发堂的老伴说,对于不能下楼的残疾人,鲁发堂都是定时上门服务,只为了一句“我们老一辈人学雷锋精神要落在实处”。

  来到三亚

  建设“第二故乡”热情不减

  鲁发堂是三亚市异地养老协会金鸡岭分会的副会长。这些年来,金鸡岭分会每年都会多次组织人员参加志愿者活动,包括文明劝导、指挥交通、赛事服务、帮扶贫困户、参加社区“创文巩卫”等。有些活动又累又热,年过七旬的鲁发堂也有挺不住的时候,可看到那些被帮扶的人投过来的感激目光,鲁发堂觉得又有了力量,他的付出是值得的。

  三亚日报记者得知,鲁发堂患糖尿病已有30多年,每天需要打两针胰岛素。但鲁发堂从不把自己当成一个病人看待,始终用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海边的文明劝导队中,经常会看到他在沙滩上忙碌的身影;在“创文巩卫”工作中,鲁发堂更是一马当先,领着队伍干在前面。

  社区的“候鸟”老人来自全国各地,虽然生活习惯不尽相同,但是友爱互助、携手幸福晚年的目标是一致的。鲁发堂年轻时教过音乐课,参加合唱团后,他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想办法为社区老人丰富老年生活。2010年,金鸡岭社区成立合唱团,鲁发堂积极加入,每天活动开始前,他会提早去开门并打扫活动室,活动结束后,他是最后一个摆好物品再走的人。

  鲁发堂说,人活着要有个奔头,虽然退休了,但是每一天都要过得有意义,要在有能力的情况下为社会发挥余热。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