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候鸟叶永烈:好久不见,这亲切的椰子树(海南椰树老总)
南京签售《十万个为什么》的现场。
叶永烈和夫人。陈蔚林 摄
10月19日,海南省作家协会组织的第二次“走进阳光地带———著名作家海南行”活动,邀请了刘恒、刘庆邦、刘亮程、周晓枫、陈应松等多位著名作家前来海南,深入黎村苗寨、走近海滨沙滩,对海南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进行体验和抒写。在这批受邀作家中,《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叶永烈就在其中。
10月19日晚7点,叶永烈夫妇经过数小时旅途颠簸,两位老人却丝毫不见疲态,手挽着手,各自拖着一只同款旅行箱在人群中穿行,不时交谈几句,或相视一笑。
自2005年叶永烈在海口买房,并于2009年被推举为旅居海南文艺家联谊会副主席后,他便开始了上海、台湾、海南三地“迁徙”的“候鸟”生活。此番再回海南,距上一次已隔一年之久。
“空气真好,温度也适宜。刚下飞机整个人就暖了起来。”叶永烈显得很是满意,一踏上这片被他称为“写作根据地”的土地,就孩童一般大口大口地呼吸起了久违的“海南气息”。
什么时代唱什么歌
几天前,叶永烈出席了在西安举行的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签售活动。尽管该书精装版一经上市就因980元一套的高价引发热议,但还是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仅签售当天就卖出了50余套。
签售时,一位20多岁的女读者引起了叶永烈的注意。他问,“《十万个为什么》以少年儿童为主要阅读人群,你已经20多岁了,为什么还买?”该读者用手一指肚子,笑着说,“我从小读着《十万个为什么》长大,这套书对我影响深远,听说出了新版,我就想为肚子里的宝宝先买上一套,希望今后孩子也能在这套书中得到营养。”
忆起此事,叶永烈仍颇为感动。自1961年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出版至今,总印数已经超过一亿册,成为了几代人心中难舍的童年记忆。而第一版到第六版,他全程参与编写。
“从20岁写到70岁,我见证了《十万个为什么》的成长,它也见证了我的成长。”叶永烈介绍,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全书共18册,重达20多公斤,书中的内容较旧版更加扎实丰富,含金量也更高,“整套书凝聚了国内100多位院士和700多位全球顶尖科学家和科普作家历时3年的心血,回答了4500多个迎合时代发展的新老问题。”
与第一版一口气回答了300多个问题不同,在新版《十万个为什么》中,叶永烈只回答了涉及化学领域的20个问题。问题虽然不多,但大多挖掘于近几年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如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及塑化剂的相关问题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我想告诉人们,化学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被奸商利用。”为了达到这一效果,年过七旬的叶永烈每日关注相关新闻报道和事态跟踪,大量查阅书籍温故知新,并通过灵巧的手法将答案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
在这过程中,叶永烈“累并快乐着”,他说,什么时代唱什么歌,每个时代提出的“为什么”都不同。从第一版写到第六版,他始终沿着时代发展的轨迹,带领人们去探究某个领域的巨大变迁。
用图文和爱记录旅程
叶永烈从11岁开始发表诗作,现已出版著作180余部,是国内少有的勤奋高产作家。从《小灵通漫游未来》到《红色三部曲》,他更是完成了从一位科普作家到纪实文学、报告文学作家的成功转型。
是什么给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又是什么支撑着他数十年笔耕不辍?用时兴的话来说,是一场又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更是他与夫人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
“8月25日,我们一起庆祝了金婚纪念日,某电视台还邀请我们录了一期节目,讲述我们的故事。”叶永烈说,这些年他走遍全国各地,还探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写成了“叶永烈看世界”系列丛书,这一切都离不开夫人的陪伴和支持。
作为第一批换笔的中国作家之一,叶永烈出行总不忘带上电脑和大容量的移动硬盘,将书稿和照片随身携带。叶夫人也会带着自己的电脑同行,好在旅途中帮助丈夫做些整理资料或文稿校对之类的案头工作。
叶永烈的两个孩子分别定居美国、台湾,平日里,两位老人总是形影不离。“她陪伴我、照顾我,几乎我走过的地方都有她的足迹。生活中我离不开她,工作上我也不能没有她。”叶永烈动情地说。
今年4月,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海南举行,叶永烈本受邀要来参加,不料出发前不久夫人却摔伤了腿。他当即取消了海南之行,日夜陪伴榻前直至夫人伤愈。如今叶夫人已经能够行走自如,可她每每起身要走,迎面总会早早地伸来丈夫温暖的手。
叶永烈总不离身的还有他别在腰间的小相机。它操作简单,看似平凡,却记录着叶永烈行走于天地之间的所见所闻。“叶永烈看世界”系列丛书中的配图多是由它孕育诞生。
此次来琼,叶永烈夫妇在海口吃到的第一餐是街边小店的蟹粥。由于蟹粥分量十足,二老便分吃一碗。叶夫人将大块的蟹肉细心挑拣出来,全数夹到丈夫碗中。见夫人吃得津津有味,叶永烈一边打听蟹粥的做法,一边掏出相机对着粥碗拍了又拍,神色欢喜。
“我喜欢用图片和文字记录旅程。”也许叶永烈没有说出口的,还有心中那份深沉的爱。
走遍海南的山山水水
“我感谢人们称我为‘海南候鸟’,我对这个海岛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叶永烈回忆,199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他第一次来到海南。尽管彼时建省不久的海南还十分落后,但这里的椰风海韵、阳光清风却深深打动了他。
此后,叶永烈便时常造访海南,拍摄了不同时期的海南风光和海口烂尾楼纪实照片,结下了与海南的不解之缘。
2005年,海南某楼盘在上海售卖,他与夫人赴海南看房后当即决定———在海南也安个家。“从看房到签订房屋购买、家居装修等合同,仅仅用了4天时间。朋友都说我买个房子就跟买个冰箱一样。”叶永烈笑了,其实,在海南长住并不是他的一时冲动。
“海南风景好、水土好,人也热情淳朴,每次坐公交车都有年轻人给我们让座,许多人宁愿站着也不占用为老弱病残孕设置的专座。”谈起在海口居住的感受,叶夫人赞不绝口,“还有在南渡江畔卖的海鲜,更是便宜又新鲜,让人想念。”
叶永烈也喜欢海南的生活,在这里,没有过多的工作和应酬会打扰到他。每日晨起,他便伏案写作,下午则携手夫人外出观影或购物,有时也同往各市县旅游采风。在潮起潮落中漫步听海,或在热带雨林中探寻自然之美,无一不让夫妇二人享乐其中。
“海南的美无穷无尽,可惜目前有的市县我还没有去过。我要接着走下去,走遍海南的山山水水。”叶永烈说,脚步不会停歇,写作更是生命的部分,他会不停行走,不断写作,用一生去诠释所见的美好。
采访结束,记者将叶永烈夫妇送往下榻酒店。路上,久久望着窗外不语的叶永烈突然低声说了一句,“好久不见,这亲切的椰子树。”我们从未听过如此单纯的告白。 (文/ 记者 陈蔚林)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