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30年 美好新海南| 面对新时代新机遇 海口谋定后动主动破局(美好新海南未来篇)

面对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新时代新机遇,椰城谋定后动,主动破局
海口:凝心聚力开新局 意气风发再启程

高空鸟瞰海口湾,万绿园、世纪公园、滨海公园三园合一,美不胜收。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改造后的海口东西湖与三角池片区,风景如画。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海南日报记者刘贡 叶媛媛
4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海南再次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省会海口倍感荣耀。
30年前,海南获批建省办经济特区;30年后,国家赋予海南“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新使命。海口既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是海南岛一扇朝北大开的门户。面对新时代,迎来新机遇,海口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取决于对自身的清晰认识,谋定而后动的举措,以及再启程的意气风发。
可以想见,海口一定会和30年前一样,以最积极、最包容、最有担当的姿态,接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时代弄潮儿。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椰城海口必然再次成为人才荟萃之地。正如先贤苏轼诗中所言:“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
定 积极融入战略圈
目前,海口正在运营的境外航线有22条,今年计划新增境外航线9条,同时,要确保境外航线运行37条。如今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可直飞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意大利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地区。与此同时,停靠海口的国际邮轮也越来越多。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海口重要支点城市的作用日益凸显。
“粤港澳大湾区”与“北部湾城市群”,如海口北向的两只翅膀,一只往东,一只往西,借力双双深入经济腹地。前者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是继美国纽约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世界第四大湾区,发展方案已经报批;后者又名“环北部湾”城市群,海口身处包括广东湛江、广西南宁在内的“一核两极”。
构建泛南海经济合作圈,促进南海沿岸国之间全方位的海上合作,推动泛南海地区共同发展,并以此打造中国和东盟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当然少不了南海明珠城市海口的身影。
2017年,在海口的积极推动下,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稳定推进,对岸湛江市在广东省内的社会经济地位逐步提升。今年春节黄金周,琼粤两省联手在海峡两岸“抗雾保运”工作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赢得了社会一致好评。
谋 全面开放新格局
“先谋后动,谋好篇,才能开好局、起好步。”面对新时代新机遇,海口市委、市政府对如何开启新作为形成共识。
中央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目的何在?这是以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再次昭示中国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围绕海南改革发展新定位,海口开始谋划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首先,要构建更加开放的引才机制,加快人才房、专家楼建设,完善人才子女入学、就医等服务,率先推动国际人才管理改革试点,率先推动外籍和港澳台地区技术技能人员按规定在海南就业、永久居留等政策落地,真正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使海口成为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和创新创业的热土。
其次,要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全省经济龙头,海口要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十二个重点产业和六类园区,特别是重点发展旅游、互联网、医疗健康、金融、会展、医药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业,加快“五网”建设,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大力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海口将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快推进32个城区水体治理,力争年内全部消除城镇内河湖所有黑臭水体。进一步巩固提升“双创”成果,扎实推进城市更新“五化”先行、六大专项整治和社会文明大行动。举全市之力争创国际湿地城市,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为抓手,为实现海南建设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目标,在海口起好步、开好局。
第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海口要加快推动老城区的更新改造、新片区的发展繁荣;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结合“美丽海南百千工程”和全域旅游发展,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扶持和推动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庭院经济等,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真正把绿水青山打造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
动 锐意进取新作为
勇于扛起历史责任,即在新时代发展中主动“破局”,展现海口新作为。
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后的一周时间里,海口市委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做好与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对接,充分借鉴全国11个自贸区的好经验好做法,重点突破,分步实施,围绕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结合海口实际制定任务清单,转化成一项项重点工作、重点项目、重点措施。
机制体制改革方面,海口提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如学习借鉴浙江“最多跑一趟”的改革,下大力气破除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切实优化营商环境。下一步,海口市委、市政府也将组织发改、政务服务中心、商务、旅游、海洋、农业、综保区、高新区等“小分队”就专项问题到上海、广东、浙江、福建等自贸区和其他先进地区进行考察学习。同时提升领导干部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本领。
自贸港首先要立足海口的临空与临海两个港。海口要求抓好“双港驱动”,对标国际自由贸易港标准,加快新海港更高层次的建设;围绕国际枢纽港目标,加快美兰国际机场二期建设;增加国际航班航线和邮轮旅游,不断扩大海口国际、国内的“朋友圈”,大力提升海口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海口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生态协调发展观方面已经探索出了一定经验。接下来,海口将会把这些经验心得进一步运用到产业转型升级、民生公共服务等方面。
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建设,也是一系列民生工程。海口要求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办好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菜篮子”等一批直抵民心的实事好事;进一步发挥好“12345+网格”的“指挥棒”“绣花针”“连心桥”的作用,像绣花一样精细管理城市,以“智慧海口”建设来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本报海口4月21日讯)
数说海口


特色农业海口石山镇施茶村发展火山石斛种植产业,成为当地一大特色。本报记者王凯通讯员王巨昌摄

美丽乡村海口演丰镇以美丽乡村、全域旅游建设为契机,推出多家特色民宿,深受游客欢迎。本报记者张茂摄
关键词
城市更新
2017年,海口市政府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达成合作,形成了《海口城市更新行动纲要》。围绕“国际化滨江滨海花园城市”的总体目标,海口以民声指向和战略导向为行动纲领,对生态、交通、空间、设施、文化、社会六大系统专项进行布局,用重整生态本底、重织交通网络、重塑空间场所、重构优质设施、重铸文化认同、重理社会善治为更新手段,最终实现城市整体提升的目的。
智慧海口
海口加快智慧海口建设,“12345”联动平台+“椰城市民云”“椰城政务云”“椰城创新云”的智慧城市框架基本形成。目前“椰城市民云”整合38个部门、139项公共服务事项,为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大数据服务;“12345”智慧联动平台创新实施“12345+网格化”和30分钟快速响应处置机制,日均接话量增长6.1倍,群众满意率从48%提高到95%。
一带一路
海口持续推进“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建设,2017年新增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3条,新开通境外定期直飞航线12条,开通海口至越南、菲律宾邮轮旅游航线,全年接待入境游客、全年实现外贸出口均实现增长。目前国际友城达到35个,遍布全球5大洲29个国家。
琼州海峡经济带
海口积极推进琼州海峡经济带建设,与湛江建立全方位常态化沟通联席机制,以港航一体化为先导,两岸直升机通航运行,水上飞机试飞成功。目前,湛江—海口高铁、铁路物流等前期规划正加紧推进,客滚快船正在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海口让市民牢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三句理念,系统、全面、协调、综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美舍河治理“破题”,以国际湿地城市为抓手,一系列生态惠民、利民项目取得显著效果。
旅游+
海口将大力实施“旅游+”工程,加快培育和发展邮轮旅游、房车自驾游、低空飞行等旅游新业态。制定鼓励出入境旅客海口中转和邮轮旅游的扶持政策,力争入境游客增长15%。

文化旅游位于海口观澜湖的冯小刚电影公社南洋街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参观。本报记者陈元才实习生陈若龙摄

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成为海口城市文明的名片。图为海口市新海港附近,小志愿者给滞留车辆送水。本报记者张茂摄
海口30年大事记
1988年4月
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口正式挂牌,海口成为省会。
1989年9月
海口市区10个主要路口红绿交通指挥灯安装并投入使用。
1990年7月
海南省第一座公路立交高架桥——海口秀英立交高架桥建成通车。
1993年4月
海口保税区举行封关剪彩仪式。
1995年11月
海口美兰机场前期工程动工,设计能力为800万人次/年。
1996年1月
海口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称号。
2000年8月
海口市人大常委通过《海口市万绿园保护管理规定》,万绿园成为全国首例立法保护的开放性公园。
2001年2月
海口被评为“全国房改先进单位”,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房改前的8.4平方米提高到16.4平方米。
2002年10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调整海口市行政区划,海口、琼山两市合并;12月,首列火车开上海口火车站,海南结束与大陆不通火车历史。
2003年8月
海口世纪大桥竣工通车。
2004年3月
海口药谷园区一期工程动工。
2005年9月
龙昆南路、凤翔路、城西路、国兴大道实现全线通车,绕城公路同时动工。
2006年12月
雷琼世界地质公园海口园区授牌。
2007年3月
海口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8年12月
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海口保税区区位调整至海南老城经济开发区,并设立海口综合保税区,这是我国第四个综合保税区。
2010年12月
海口港全年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60.9万标准箱,稳居环北部湾各港之首。
2011年1月
海口市新行政中心启用。
2012年11月
海口桂林洋经济开发区挂牌。
2013年4月
海口港二期深水码头对外启用。
2014年
海口GDP过千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百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
2016年9月
海秀快速路地面道路主车道全线贯通。
2017年
7月,海口获评“国家卫生城市”;11月,海口获评“全国文明城市”;11月,海口入围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遴选认证名单;12月,一站式“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椰城市民云”上线。
2018年2月
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和美舍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揭牌。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