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30年 美好新海南| 文昌龙楼农民吃上“航天旅游饭”(海南文昌龙楼发射基地最新消息)

百姓说巨变
文昌龙楼农民吃上“航天旅游饭”
“航天”来了 日子火了

海南日报记者李佳飞 特约记者黄良策
3月11日,文昌市龙楼镇艳阳高照。站在文昌航天城大酒店阳台向南望,椰林环抱处耸立着两座高楼一般的塔台,那便是推动“长七”“长五”直上云霄的一、二号文昌航天发射塔。“看!发射控制中心就在前面,我家老宅原来就在那,离发射塔也就几百米远。”46岁的薛英刚指着右前方一栋蓝白相间的大楼自豪地说道。
薛英刚是龙楼镇星光村村民,前方占地1.6万多亩的航天发射场,核心地带就是他们以前生活的地方,薛家几代人一直在这片土地上谋生,捕鱼、种地。直到2007年,中国第四座航天发射场建设项目的降临,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以前你们一定不知道,海南岛地图上还有星光村这么一个地方!”薛英刚笑着回忆说,星光村原来很贫困,村民住的都是瓦房,下雨的时候,雨水会漫进屋子里。小时候,他常常和小伙伴们一起到海边捡海螺,晚上有时露天睡,看着满天星斗,看着流星飞过。“那时我的脑海里,就对太空充满了想象。”
2006年一天,薛英刚看到有人在村子里勘测,便上前打听,听说要建航天城,他高兴得不得了。之后,他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在镇上买了一块地。2009年,文昌航天发射场破土动工,他决定盖一栋九层高的楼房开酒店,“因为当时镇上还只有一家宾馆,随着镇上人越来越多,酒店业前景可期。”
薛英刚将自家的酒店取名为“文昌航天城大酒店”。没想到,生意比想象中的还要好。2010年,酒店一开张,就有大批航天项目建设者入住。紧接着,当地的旅游也逐渐热闹起来,待火箭发射日期临近,52间客房早已被预定满了。
与此同时,龙楼镇上的酒店也越开越多,从最初的两家,逐渐发展到大大小小20多家,希尔顿等五星级酒店也开始进驻。很多曾经和薛英刚一样的农民,纷纷转向酒店、餐饮等服务行业,吃上了“航天旅游饭”。
和薛英刚同村的黄宏运,做的是海鲜店生意,他的“海鲜城”距离文昌航天城大酒店约100米左右。黄宏运告诉记者,他原本在外打工,常年东奔西跑,“辛苦不说,也照顾不了家人,是航天项目给家乡人带来了机会,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创业挣钱!”

建成后的文昌航天发射场,保留了多处自然湿地和成片的椰林。海南日报记者宋国强摄
说起家乡的变化,黄宏运感慨良多:“原来龙楼到文昌县城,要么得坐渡船过海湾,要么得在地面上绕一大圈,路还不好走,又小又破。”如今,从县城出发,一条宽阔漂亮的四车道公路顺着新修的清澜跨海大桥,跨越八门湾,直通龙楼所在的航天发射场。
坐在文昌航天城大酒店9层的咖啡茶座,向东眺望,从北到南,摇曳的椰林,蓝色的大海,美景如画。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70年代,国家提出建设航天发射场时,就曾认定最好的位置是在海南岛。1988年至1989年,国防科工委、航天部两次派专家到海南考察调研,设想在海南建设新航天发射场,可因为彼时基础设施落后,航天项目并没有及时落地琼岛。
“如今,文昌航天城举世瞩目,昔日落后的小渔镇——龙楼不仅火了,而且越建越漂亮。”薛英刚感慨,近几年,文昌市不断加大投入,道路桥梁码头、供水供电供气、医疗设施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相信未来还会越变越好!”
记者从文昌市相关部门获悉, 2010年,文昌旅游开始呈现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接待过夜游客从2010年的92万人次跃升到2014年的超过151万人次;旅游收入更是从2010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10亿元。2017年,文昌全年接待过夜游客218.28万人次,同比增长9.6%。
(本报文城3月12日电)
非凡成就
30年来海南大力发展高新技术
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转型升级

海南日报记者 王玉洁
海南企业成功研发了我国第三代防伪技术!3月11日,海南拍拍看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明发携新发明的锯齿防伪技术在海口与大家见面。历经20余载,这家公司先后研发了电码防伪技术、纹理防伪技术,以及最新的锯齿防伪技术,为中国防伪技术提供了海南经验,为质监系统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撑。
在海南,如陈明发一样,许许多多的科技工作者、发明家、企业家为海南的科技事业不懈奋斗着,还有诸多在各自领域内成绩斐然的院士们为海南的建设发展贡献智慧。正如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国章成所说,科技创新支撑引领着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未来,科技创新将是海南经济社会腾飞转型的重要引擎。
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入驻海南,一批国家级的科研项目“落地开花”,一个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由此建立,铢积寸累中,海南在热带高效农业、深海和航天(简称“陆海空”)领域不断探索,打造领跑全国的科技创新高地——
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素有“种子硅谷”之称;海南椰心叶甲防治技术走出国门援助马尔代夫;海南油棕种植技术在瓦努阿图落地生根;海南立昇是全球第一个实现PVC材质超滤膜产业化生产的企业;海南大学教授突破了石斑鱼人工养殖技术;“探索一号”科考船完成万米深渊科考任务,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即将再启航;“长征七号”“长征五号”火箭在文昌成功发射,海南将发射海南卫星星座……
自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海南开启了一个意义非凡的创新周期。
1991年,海南省第一次科技大会决定实施“科技兴琼”战略,海南科技实业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尽管海南科技事业起步晚、基础弱,但海南省发挥自身的优势和潜力,取得了一定成就,科技进步在经济建设中的促进作用越发明显。
记者了解到,在国家火炬计划的推动下,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海南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海口金盘一间简陋厂房起步,高新技术企业海南立昇净水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良刚把公司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超滤膜生产基地,这一蜕变和跨越,与海南对科技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密不可分。陈良刚说,他们第一次在全国科技界展露头角,便是海南立昇家用型毛细管式超滤机荣获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证书。
为了培育和扶持高企发展,海南通过建立科技企业孵化机构、众创空间、科技之家,积极推进高新区建设等,为海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储备新鲜力量。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入正轨,当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共有127家。8年过去了,在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下,省科技厅坚持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一倍,共有269家,有力地推动了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就目前的趋势来看,大量优质海洋科技资源正在向海南集聚。”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重大海洋科技项目落户海南,对海南加快科技兴海步伐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离不开海南对海洋科技研发能力的不断建设。
建设海洋强国是国家战略,实施海洋强省战略是海南发展要务。2016年,海南获得了3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领域立项,经费达3.1亿元,占据了国家科技部立项的重点研发计划深海领域经费的三分之一。在深海领域的研发数量、经费如此之多,在海南前所未有。
如今海南在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后,科技创新优势愈发明显。引进和培育了一批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人才,建设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海南科技创新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不断支撑和引领着农业、低碳制造业、互联网产业、海洋、生物医药、航天等领域向前发展。(本报海口3月12日讯)
巨变30年大事记

2016年8月1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首航成功返回三亚母港。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1991年
海南省第一次科技大会决定实施“科技兴琼”战略
1995年
编制《科技兴海规划》,建立海南海洋规划开发研究院;建立省“科教兴农”示范县;建立科技与教育发展基金
1999年
率先在全国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基金
2001年
围绕“科技兴省”“富民强省”的要求,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加快发展工业经济,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截至2003年底,全省省属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工作基本完成
2010年
出台《海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至2020)》,海南将实施七项重大政策鼓励、扶持人才发展
“十二五”期间,省部共建“南海海洋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实现了我省大学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
2016年
海南知识产权拥有量和专利质量快速提升,每万人就拥有2件发明专利
2017年
海南实施《海南省关于进一步完善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科研经费松绑改革
2018年
依托海南优势,依托深海、热带高效农业和航天领域全力创建深海科技城、南繁育种科技城、航天科技城,切实扛起打造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海洋强国的海南担当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