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松门小学深挖乡土文化资源 《七巧苗绣》特色课程成名片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素有“无字天书”的苗绣,是苗族文化精髓的象征,可一直不被人熟知。
为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精髓,打造特色乡村学校。儋州市南丰镇松门小学将七巧板图形,运用苗绣的针法,融入苗绣传统图案元素,形成了《七巧苗绣》校本课程,该课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还提升了孩子们对颜色搭配识别能力。

儋州南丰镇松门小学按照少数民族设计的宣传栏。南海网记者王全印 摄
“从苗绣以小而看大,苗绣不仅是艺术成品,更是孩子心灵美的召唤。”南丰镇松门小学校长赵登慧说,如今的《七巧苗绣》已成为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他们将按照特色学校的创建方案,不断改变方式方法,探索苗绣与课程的有机结合,让传统文化的精髓根植于儿童的心灵世界。
深挖乡土文化资源 将苗绣与七巧板有机结合
苗绣是苗族妇女的针线活,传统的苗族妇女用图案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教诲后人。
传统苗绣的图案方式有“二方连续”与“四方连续”图案,都具有美学图案设计的原理。在绣物体的形状上,多用夸张手法去表现事物的特征,运用用色彩线的搭配去处理图案的美观性,由此可见,苗绣具有艺术的审美价值。

儋州南丰镇松门小学一角。南海网记者王全印 摄
南丰镇松门小学位于儋州市南丰镇黎族、苗族传统村落,具有丰富的黎族、苗族传统文化资源,而且苗绣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松门小学一直以来积极探究适合当地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曾多次深入调查并深思熟虑将苗绣引入课堂的教育功能性,传统性的图案是否适合小学生心理等问题。
为了使苗绣起到保护孩子们心理健康的作用,又能培养孩子们的兴趣,就得找一些孩子们比较喜欢的图案,不仅能让孩子们学习苗绣,又能在思维上得到拓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赵登慧说,2017年9月,在儋州市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的指导下,以及省级美术学科带头人魏秀丽《七巧板》团队的帮扶下,学校创建了《七巧苗绣》校本课程,利用每周四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传承苗绣技艺。

儋州《七巧板》团队教师上《七巧苗绣》课,给学生讲如何绣茶杯垫。南海网记者王全印 摄
《七巧苗绣》校本课程成亮点打好特色学校基础
《七巧苗绣》课程是借用七巧板的图形,丰富了苗绣的图案,关键是七巧板可以摆出故事性的内容,融入童趣的故事,显得有趣味性。然后再运用苗绣的针法,融入苗绣传统图案的元素,一针一线地勾勒出一幅《七巧苗绣》作品。
七巧板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创建在拼图上,能促进学生思维性开发;而苗绣也是我国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创建在技法上的一种技能。两者的融合,既保留着我国传统性文化,又形成新的一门课程,具有创新性。

儋州《七巧板》团队教师上《七巧苗绣》课,给学生讲如何绣茶杯垫。南海网记者王全印 摄
“《七巧苗绣》课程将传统苗绣技艺同科技七巧板相结合,让学生们通过七巧图形设计刺绣样式,传承针尖上技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自2017年9月开课以来,学生大幅作品120件,小幅作品上百件。”《七巧板》团队教师李小婧说,例如《七巧苗绣》作品《我们一起跳竹竿舞》,表现的是人物跳竹竿舞的故事内容,是生活中活的情景故事,画面形象具体,更好地突出情感性。
“我很喜欢《七巧苗绣》课,每次我绣的作品都能得到展示,而且还学习到了颜色搭配。”松门小学三年级学生钟美淇说,这样的课程希望越来越多,让她和同学多一技之长。

儋州南丰镇松门小学学生正在绣茶杯垫。南海网记者王全印 摄
《七巧苗绣》成为学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得益于儋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得益于《七巧板》团队的帮扶,这种团队帮扶充分体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师资均衡的重要举措。赵登慧说,当前,学校已成为儋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七巧苗绣培训基地,实现了把苗绣从生活到课堂教学的目标,让课堂作为学习苗绣技法的平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特殊方式。
赵登慧说,下一步,他们将按照特色学校的创建方案,不断改变方式方法,继续深化《七巧苗绣》特色课程的内涵,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完善课程实践方法体系,提高教学的实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儋州南丰镇松门小学学生的《七巧苗绣》作品展示。南海网记者王全印 摄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儋州5月8日南海网记者王全印)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