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弘扬优秀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海南乡村文化)

2022年10月30日,在龙华区龙泉镇美仁坡村委会,小朋友在田间地头割稻打谷,体验农耕文化。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康登淋 摄
“日头出出月上上,鸡在园里牛在坡;桔子圆圆摘下箩,扁担袅袅心里笑……”近日,在海口市琼山区大坡镇大坡村党群服务中心,大坡村委会村民、村里的“网红”歌手蔡银花轻声唱着原创歌曲《大坡胡椒》。她说:“如今村里文化活动非常丰富,今天我在这里就是要用歌声唱响我们的新生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作为乡村振兴的内在精神力量又对其全面振兴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近年来,海口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在各项有力举措推动下,如今海口广大农村地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氛围浓厚,彰显出浓郁的“文艺范”,唤醒着乡村的“精气神”,有力推动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也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起到积极作用。
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文化振兴引领“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能够为产业兴旺提供很好的发展环境,为生态宜居提供优良的人文环境,有助于提高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海口高度重视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推进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严禁吸毒贩毒涉毒,严禁赌博、打架、斗殴、酗酒、闹事……”2022年12月19日上午,在秀英区施茶村委会美社村休闲文化广场,村民在传唱民谣《远离毒品民安康》。
“一有空我就会过来教大家唱民谣,我们还经常组织学唱活动,如今大部分村民都会唱。”火山山歌传承人王如宣说,石山民谣山歌历史悠久,广为流传,贴近生活,传唱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近年来,施茶村积极传承民谣这一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发挥民谣潜移默化教化人的作用,通过“民谣唱法治”,推进基层治理。

琼山区大坡镇大坡村的舞蹈队除了在农闲时自行编舞练习,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外,还在各种公益活动中为村民送上精彩表演。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苏弼坤 通讯员黄一笑 摄
在琼山区大坡镇大坡村,除了传唱民谣外,村民还自发组织了2支舞蹈队,在农闲之时自行编舞练习,让乡村文化生活更充实。为了进一步丰富村民文化生活,大坡村驻村第一书记、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黄一笑还策划了印象大坡摄影作品展,并依托大坡村党群服务中心红色书吧打造了乡村文化基地。在琼山区云龙镇儒林村委会,村民经常组织开展篮球赛、拔河比赛等群众性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村民的身体,也能凝聚乡村合力。”儒林村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杨伟说。
除群众自发组织文化活动外,海口还积极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将群众性文化活动送到村民家门口。
龙华区文化馆遵谭分馆去年初开放后,为村民开办了广场舞、瑜伽、美术、健身操、书法、象棋等培训项目,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推动打造乐民聚民的文化新阵地。日前,该馆的公益少儿硬笔书法培训班结课,20名少年儿童在12课时的培训课程中收获了成长与快乐。
“我们以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为目标,坚持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持续为群众送演出、送培训、送欢乐。”龙华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农村文化服务,除了内容要接地气外,创新形式和手段更为重要,该区把多彩生活编成歌谣、快板、相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真正做到和群众打成一片、乐在一起。

大坡镇举办大坡摄影作品展,村民在参观摄影展的同时,进行摄影培训。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弼坤 摄
传唱民谣、开展摄影作品展、举办篮球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如今海口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类型多样。通过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不仅丰富了广大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乡村变得更加朝气蓬勃。
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覆盖
文化振兴推动“治理有效”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海口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统领乡村文化振兴,把思想引领、道德教化、文化建设、乡村治理融入文明实践,推动宣传思想和文化服务资源向文明实践阵地聚集。

2022年12月16日,在美兰区演丰镇演中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广播室内,70多岁的村民吴中策在进行“演中发布”的广播。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陈长宇 摄
“乡亲们下午好,现在是‘演中发布’时间,接下来将为大家带来今天的时政要闻……”2022年12月14日下午4点半,美兰区演丰镇演中村的广播喇叭准时响起。村民们纷纷打开窗户,认真聆听这档以乡音播报的“接地气”的广播栏目。当天,70多岁的村民吴中策在广播室内,戴着老花镜、拿着报纸,以高亢响亮的嗓音、流利地道的海南话为村民带来了时下热点新闻、村内好人好事、健康知识、最新惠民政策等内容。
吴中策是演中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过去村里文化阵地少,村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2019年4月,党和政府将村里废弃的华侨小学进行“旧物新用”,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文明大礼堂,开设了包括广播志愿服务站、友邻帮、健康驿站、长者之家等在内的9间功能室。“演中发布”是该站重点打造的栏目之一,成为村民进一步接触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有近10位文化水平较高、有较高声望的村民志愿者,在村内进行双语播报。”吴中策介绍。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如今演中村的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丰富。书香美兰阅读活动、“瓦来O鲁”志愿服务活动、法律援助活动、“百灵鸟”音乐梦想课堂……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村民不仅体验到文化活动带来的快乐,还逐渐构建起和谐友善的邻里关系。

在云龙镇长泰村开展的“益·老爸茶”理论宣讲中,云龙镇中心小学学生会用清脆童音演唱经典歌曲。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苏弼坤 摄
海口市文明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市已实现镇村两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已开展“益·老爸茶”理论宣讲、“琼韵有理响”基层宣讲、“我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者”等志愿服务项目。“我们将积极推动农村地区各项文化活动开展,依托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全方位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该负责人介绍。
“文化+”拓宽增收渠道
文化振兴助力“生活富裕”
乡村振兴能否实现,取决于乡村一二三产业是否兴旺发达。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对乡村独特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和市场运作,在为农民提供更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同时,拓宽增收渠道,助力“生活富裕”。
打埋伏战追击“敌人”、运送“伤员”……日前,沉浸式红色革命体验项目“英雄仁里”备受市民青睐。不少市民穿行在瞭望台、农会亭等地,在活动体验当中解锁红色教育新方式。据悉,这也是龙华区依托红色资源优势带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通过沉浸式场景,还原仁台红色革命历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英雄仁里”项目负责人张晓洁介绍。
如何依托非遗特色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近年来,秀英区探索出自己的乡村文化振兴新路子。
近日,记者走进永兴镇美孝村陈英贺的工作室。只见他将一块黄花梨树根固定在工作台上,用粉笔在上面勾勒出轮廓后,开始用刻刀、手锤、凿子细细雕琢,过了一会儿,树根变成了一只兔子模样。
“永兴镇一带分布着石砾土,从这种土壤里长出的树木根部大都形态奇特,适合用来做根雕。明泰昌年间,我们美孝村村民就掌握了根雕技艺。此后约400年,这一技艺在村中薪火相传。”美孝村村民小组副组长陈明秀介绍,如今该村根雕技艺已入选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村里有40余人专门以根雕为业。

2022年9月14日,雕刻师在海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秀英区石山镇美玉村创作基地创作根雕艺术。海口日报融媒体记者 石中华 摄
秀英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区不仅设置了非遗展厅,还积极组织非遗项目传承人和优秀民间艺人开办培训班。以“火山文化节”文化品牌、“非遗日”等节日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非遗项目培训和惠民活动,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依托“文化+”模式,农村地区历史文化遗产逐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发展道路上,海口坚持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前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传统乡土文化为支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多的乡村彰显出“文艺范”,唤醒了乡村的“精气神”,不断展现乡村文化的活力,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