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扶贫故事 | 保亭毛感乡贫困户石志海:心动不如行动 养鸭走上脱贫路
【编者按】世上无难事,只 怕有心人。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脱贫攻坚工作中,众多扶贫干部斗志昂扬奋战在一线,不遗余力地践行着初心使命。同样,在脱贫路上,许多贫困群众自强不息, 彰显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充分发挥榜样力量,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不断前行,续写脱贫攻坚新篇章,即日起,南海网将报道保亭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来的30位先进典型,敬请关注。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毛感乡番兴村的一片树林里,一道忙碌的身影出现在一个简陋的棚子里。这里是番兴村贫困户石志海为了养鸭简单搭建的鸭棚,石志海每天都会来到棚子里喂养鸭子,检查它们的健康状况。
“要想脱贫致富,只有自己动起来,天上不会掉馅饼,所有的财富都是需要双手创造出来的。”石志海坚定地说道,他明白,通向脱贫致富的道路,只有一条捷径,那就是心动不如行动,转变思想行动起来。

石志海和他的鸭群。 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摄
今年51岁的石志海,上有年迈母亲,下有3个孩子还在上学。此前,家里的全部经济来源只依靠种植2亩多四棱豆等 农作物。在没有天气因素干扰和价格波动的情 况下,收获季节每天平均能有70多斤的收成,大概140元的收入,而就是当时石志海一家的全部收入。若是碰到台风、病害等自然灾害,有可能一个星期颗粒无收。6年 前种下的槟榔树也还没有开始收获,面对3个孩子上学的教育经费,加上缺乏资金、土地、收入来源单一等原因,石志海一家的生活过得很艰苦。
就在石志海一筹莫展之际,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深入每家每户,一位位帮扶责任人肩负使命走入基层,通过反复多次的思想沟通与引导,让贫困户们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石志海便是这条“脱贫致富路”上的一位。

石志海。 南海网记者 叶俊一摄
2018年,石志海在帮扶责任人的建议下,积极参加夜校培训学习种植、养殖知识。他学以致用,专注研究种植水稻、四棱豆、海南豆和辣椒 的科学办法,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积极开荒搭建了猪栏、鸡棚、鸭棚,利用政府给贫困户发放的鸭苗开始了养殖业。由于初步掌握了养鸭技术,石志海所养的鸭 子存活率为100%,目前数量已经增长到了140多只鸭。看着这群活蹦乱跳的“致富宝贝”,石志海很欣慰。
与此同时,一直与石志海一同生活的妹妹思想也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决定外出务工,以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当年10月,石志海一家的人均纯年收入达到了4700多元,高出了当年省定的扶贫标准,顺利地摘掉了贫困户这顶“帽子”。
“现在的生活再也不愁了,只需要踏踏实实的继续努力,生活就一定可以越变越好。”石志海一边走着一边还在不停地用手比划着他对未来的规划。接下来,他打算继续扩大养鸭的规模和种植业的规模,利用好资金学习新技术,开创出更多的副业。
(南海网、南海网客户端保亭12月7日消息 南海网记者 刘子榕 实习生 王玉勤 通讯员 黄立明 杨后平)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