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的年轻人 | 她带领团队向“新”而行 匠心传承琼中好茶(海南自贸港琼海)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 记者 任桐
斑斓+红茶,可以有几种制作方法?
一是斑斓叶烤干切条,与红茶混合;
二是斑斓叶磨成粉,炒茶时加入;
三是新鲜的斑斓叶与茶叶一起揉捻……

“新伟牌”茶叶。记者 任桐摄
那是11月初的一个午后,伴随着一杯杯清茶,海南琼中新伟雨林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琼向记者介绍着最近正在研制的斑斓红茶。“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我们最终选用第三种方法制出了首批斑斓红茶,目前正在策划着上市销售。”

“新伟牌”茶叶。记者 任桐摄
说起茶叶的创新制法,张琼的想法总是层出不穷,可谁又能想到,曾经的她,一不喝茶,二不懂茶。2017年到新伟茶厂工作;2020年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总工会支持下,成立张琼创新工作室,成为带头人;今年11月,“张琼创新工作室”被海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海南省职工创新工作室”。

张琼拿着“海南省职工创新工作室”命名证书。记者 任桐摄
与茶结伴6年时光,她究竟是如何实现从“茶小白”蜕变为“茶行家”?她又是如何带领创新工作室的7名车间技术工人,走出一条传统茶叶的“创新之路”?
不喝茶、不懂茶的她,调入茶厂工作
张琼是湖北宜昌人,2001年,她与同是湖北老乡的爱人相识,婚后跟随爱人来到了海南省国营新伟农场。多年来,在农场修过路,当过打字员、广播员,也曾在农场居委会工作。直到2017年11月,曾经的老领导找到她:“新伟茶厂要重启,你来这边工作吧。”
进加工厂?做茶叶?对于张琼这个不喝茶、不懂茶的人来说,她很担心自己做不好,一度非常犹豫。然而,在了解了新伟茶叶的过往后,她的想法变了。
时光倒回至20世纪70年代。海南省国营新伟农场创建,原广州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六师十九团的知青们来到琼中热带雨林深处,用锄头开辟出一片片茶山,这便是“新伟牌”茶叶的前身。1979年开始批量产茶,1980年新伟茶厂正式投产运营,“新伟牌”茶叶迅速在垦区及周边市县声名鹊起。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受到政策、市场、生产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新伟茶厂的生产效益持续下降,加上设备老化等缘故,“新伟牌”茶叶面临退市的窘境。茶叶加工厂被迫关闭,茶青原料被拉至其他茶厂贴牌销售,茶园种植面积从鼎盛时期的10000余亩萎缩至1200亩……“新伟牌”茶叶发展进入沉寂期。
改变发生在2017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钗农场投入300余万元重新启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钗农场新伟茶厂茶叶加工厂,重新挖掘“新伟牌”茶叶的味道。
“曾经那么出名的老品牌,在多年后重启,如果能参与到这个过程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就这样,张琼接受工作调动,来到新伟茶厂工作。
生产一线学做茶 成为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新伟茶厂生产线时隔多年重新启动,面对新设备、新工作,大家都在摸索。
张琼为了熟悉茶厂工作流程,她白天做自己岗位的工作,晚上就在车间和工人一起做茶。

“张琼创新工作室”成员正在审评茶叶。受访者供图
那是一段辛苦的时光,但在张琼看来,却是她成长变化最快的时间。一年多后,她对茶叶整套生产流水线全程都了解了,也完全会操作了,一个人可以把全套茶叶加工全部做完。
不仅如此,她还被领导定为审评员,每天与同事一起对当天生产的茶叶进行综合的审评。3克茶叶、125毫升水,红茶闷泡5分钟,绿茶闷泡4分钟,倒出茶汤,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品鉴后,对茶叶的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等进行评价。

2020年8月,张琼参加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职业技能竞赛。受访者供图

2020年8月,张琼(右一)参加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职业技能竞赛。
日复一日,张琼的茶艺也得到大幅提升。2020年8月,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职业技能竞赛中,张琼获得茶艺金奖,茶叶审评银奖。新伟茶厂的其他员工也分别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张琼创新工作室”成立后,新伟茶业多次在比赛中获奖。记者 任桐摄
取得了成绩,大家都有了底气。2020年12月,为了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创新工匠文化,琼中总工会决定设立“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职工创新工作室”,就这样,以张琼名字命名的“张琼创新工作室”被命名县级“职工创新工作室”,并正式挂牌。

今年11月,“张琼创新工作室”被海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海南省职工创新工作室”。记者 任桐摄
从研究加工工序到“茶叶+”跨界探索
如何创?怎样新?创新工作室挂牌后,从车间抽调了7名技术工人,加上张琼,共8个人,就组成了一支创新团队。大家一起开始摸索着如何围绕“创新”二字做文章。
“开始的时候,大家主要是从传统加工工序上着手研究茶叶。”张琼说,摊晾、杀青、揉捻、解块、烘干……每一个工序其实都有“文章”可做,温度、时间、摊茶的厚度等的不同都会形成不同口味的茶叶。
为了更形象地解释,张琼说起了新伟茶厂“红茶五号”研发的过程:“一次在做红茶的过程中,烘干的温度没有把控好,做出来的茶叶甚至能闻到糊了的味道。大家都以为这波茶叶做坏了,结果泡了泡,竟然挺好喝,口感类似武夷岩茶的味道。”
这个偶然之后,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又经过多次实验,最终找到了那个最适合的温度和烘干时长,从而有了“红茶五号”。
就这样,把工匠精神融入每个茶叶加工的工序,从而创新出一款又一款茶叶新品。2022年7月,在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世界红茶产品质量推选活动中,“张琼创新工作室”研发的“雨林春芽”“雨林红茶”荣获金奖,“雨阅新芽”荣获银奖。
今年,“张琼创新工作室”再接再厉,研发出新品“琼崖红”“雨林古树”,在2023“华茗杯”全国红茶、绿茶产品对标活动中,分别获得红茶组特级产品和一级产品。
而这还远没有结束,张琼带领创新工作室成员还开始了“茶叶+”的跨界探索。她说:“我们在办公室门口的空地种上了桂花,等到花开时,就尝试着做一款桂花红茶。还有茉莉花茶,也要试着做,花与茶结合的口感,目前很受年轻人喜欢。”
与此同时,新伟茶厂的“斑斓红茶”已经研制成功,不久即将正式上市。张琼说:“琼中绿橙是琼中的特色,下一步,我们是否可以借鉴小青柑普洱,做出一款绿橙红茶呢?”

张琼(右)和创新工作室成员一起审评茶叶。受访者供图
因学茶而爱茶 工作室成员悄然变化着
研究、创新、制作……这个过程,在每一位“张琼创新工作室”团队成员看来,越来越充满乐趣。工作室成立3年,成员们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外形细紧露毫,汤色红亮,香气嫩甜香,滋味鲜醇,叶底柔软见芽……”审评会上,韦桂勤用专业的术语,对当天的红茶进行审评。她之后,其他成员一一审评,所用术语无不同样专业。
张琼指着贴在工作室窗户上的一张纸告诉记者:“秘密在这里!大家都是车间技术工人出身,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好,我就想到这个办法,大家对照着这页评审专业术语来形容茶叶,久而久之就熟了,现在大家都不用对着读了,每个人一张口自然而然就会用专业术语了。”
不仅如此,大家似乎也在创新的研制过程中,逐渐喜欢上了制作茶叶:杀青技术负责人韦桂勤对手术制茶特别感兴趣,一有空了她就来工作室琢磨,有时一研究就是一天;车间班长王汝花从传统制茶工艺入手,通过技术改变茶叶口感,不断研发新品;手工茶技术能手韦琴有着几十年的做茶经验,每天坚持手工揉捻,摸索出最佳的力度……
12月中旬,新伟茶业种植基地1200亩茶叶将进入采茶季,“张琼创新工作室”的团队成员将开启新一轮创新研发。大家既兴奋又紧张,张琼说:“如今,被省总工会命名为省级职工创新工作室,感觉压力更大了。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充分发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进一步提高劳动技能,广泛开展技术创新工作 提升茶叶加工工艺,为海南大叶茶产业发展添砖加瓦。”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