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港的年轻人 | 海口桥梁养护人员何烈功:世纪大桥110米高塔顶见证海口城市变迁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南海网11月14日消息(记者 张野)14日上午,何烈功站在海口世纪大桥110米高塔顶,环顾四周,熟悉的环境又有了新的变化:“那边海南大学里的那个教学楼,上次来还在盖呢,这次已经封顶了。还有前面这两栋楼,也‘长高’了不少。”。

何烈功在世纪大桥上巡查。记者 汪承贤 摄
何烈功是海口市桥隧管理有限公司桥梁养护人员,世纪大桥是他所在班组的重点关注对象。工作10年里,两座桥塔他爬了无数遍,工作的艰辛他不愿称道,最让他骄傲的,是这份工作赋予他见证城市发展变迁的独一无二的视角,而他也正是参与其中的一员。
“爬塔”日常:110米高空作业
又到了每月“爬塔”的日子了。14日上午,何烈功和班组搭档李衍锋来到世纪大桥桥面,走到桥塔位置处,他掏出钥匙打开桥塔上不易发觉的一个小门,钻了进去,“现在我们就在桥塔的里面了,谁能想到负责整座大桥承重的桥塔里面竟然是空的。”
桥塔内部空间不到10㎡,抬头向上看,一根铁梯子延伸到看不见尽头的黑暗中,虽然有通风和照明,但依然带来强烈的窒息感和压迫感。

何烈功爬上110米高世纪大桥塔尖检修更换灯具工作。记者 汪承贤 摄
检查了一下工具,何烈功背上工具包就开始爬,十年间的肌肉记忆已经让他可以不用看就能够准确的踩到梯子踏板,几步就爬到十几米的空中。起初,每隔十几米还有一个平台可以休息,后来,随着空间越来越小,桥塔内仅剩下一根长梯,向下,是数十米的“深渊”,向上,是几乎看不到头的终点,对于普通人来说,需要克服巨大的心理恐惧。
十几分钟后,何烈功爬到了尽头,顶开一个盖板,探头出去,豁然开朗,此时他已经站在了110米高桥塔的顶端,大半个海口城区的风景尽收眼底。

世纪大桥背后有一帮勤劳的工作人员维护各种设施。记者 汪承贤 摄
稍做休息,何烈功拿出工具,开始和搭档对配电设施进行检查。桥塔的照明配电设施大多放在塔顶,受海风腐蚀及通电发热的影响,电源线会出现氧化裸露等情况,所以对电线的养护是必须的。此外,灯具、启动器、电容等其他配件如果损坏也要及时更换。
“台风‘摩羯’之后,我们对配电设施进行了一次修理,这次上来没有发现什么异常,主要是对电线进行了加固。”何烈功说。

世纪大桥。记者 汪承贤 摄
独特视角:从塔顶见证海口的发展
何烈功告诉记者,这个季节爬塔是最舒服的,塔里不热,塔顶不冷。休息的时候,他会趴在塔顶的栏杆上欣赏风景,毕竟这个视角并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2014年,21岁的何烈功开始负责世纪大桥的设施异常巡检维护工作,第一次爬塔是在老师傅的带领下,和很多人一样,好奇心和新鲜感要多于辛苦和恐惧,爬的次数多了,更多的就是辛苦和累。

何烈功通过爬梯上世纪大桥110米高大桥塔尖检修更换灯具工作。记者 汪承贤 摄
“现在条件好多了,以前没有通风和照明,还没爬,待几分钟衣服就湿透了,尤其是夏天,像个蒸笼一样。没有灯,我们就借助头灯照明摸索着爬。”何烈功说。

世纪大桥。记者 汪承贤 摄
仅仅是爬塔倒还好,如果遇到需要更换配件,靠人力运到塔顶,那才是挑战。2019年的一次,塔顶的灯坏了,需要更换,“一个灯有30多斤重,人力肯定扛不上去,我们四个人,用绳子拉上来的,足足拉了一个多小时。”他说。
以前,设备坏的频率比较高,何烈功基本上每个月都要爬三四次,现在,随着产品质量的提升,损坏频率低了很多,每个月基本上爬一次就够了。工作轻松了,每次爬塔,他也更有心情仔细看一看这座城市的变迁。
“以前站在塔顶往南看,可以看到好远,现在不行了,盖了很多高楼。海甸岛这几年变化很大,尤其是海甸溪沿岸,越来越漂亮了。”有时候,何烈功会站在塔顶跟家人视频通话,让他们也能从这个难得的视角看一看风景。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