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剧界前辈王黄文:创新琼剧的“领头雁”(琼剧演员王黄文)
王黄文是琼山东营人,少年时代便在农村科班馆学艺,师承各家,素有琼剧界“海南第一须生”之称。作为省琼剧院创办的最早“功臣”,1950年代王黄文亲身践行了新中国最早一轮的琼剧改革,并倾尽一生心血为琼剧事业的振兴、革新与发展尽心竭力。
下决心废除“排场戏”
近日省琼剧院原副院长钟少彪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王老所创办的集新剧团,为琼剧艺术从草台班走向高雅艺术殿堂开辟了道路。”
琼剧是海南本土文化艺术的一朵奇葩,可以说,在上世纪中叶以前,琼剧是海南人文化娱乐生活中一种重要的形式。然而,新中国建立之初,琼剧的发展却面临着困惑的境遇。
上世纪50年代,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戏曲工作方针的指引下,国家在1951年颁布了《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谈起王黄文创办集新剧团的情景,钟少彪难掩内心激动,“集新剧团成立于1952年,当时剧团集结了陈华、红梅、王正堂等一大批琼剧精英人才,生旦净末丑行行俱全,先后上演了文化部推荐的《梁祝》、《白蛇传》、《秦香莲》等剧目。王老作为剧团主要负责人,成功扮演《秦》剧中‘包拯’一角,赢得了‘海南第一须生’的美誉。”
任何新生事物被认同,总要经历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琼剧戏改之初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当年活跃于琼剧评论舞台的周虹向记者讲述了王黄文力排众议,将琼剧引向新生的一段故事。
“建国之初,以私营班社演‘排场戏’唱‘白肚斋’的琼剧界经营惨淡。王老创办的集新剧团推出《孟丽君》一剧,得到观众的青睐。此时,海南琼剧界正在贯彻中央戏曲改革精神,戏改领导小组鉴于《孟》剧存在不健康内容,通知停演。集新剧团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闹开了锅。”
5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周虹仍记忆犹新,“当时王老态度很坚决,就是要毫无保留执行戏改小组指示,他请来编剧、导演,对原来需要3个通宵才能唱完的《孟》剧进行修改,把演出时间压缩为3个多小时。这是集新剧团第一个有台本、有编导的剧目。”
修改后的版本,令集新剧团的演出好评空前,票房大涨。王黄文也看到了戏改的方向和前途,他认为这就是新旧琼剧的分水岭,下定决心要废除“排场戏”。
挖掘整理优秀剧目
传统琼剧演出中,“白肚斋”是一种即兴的演出方式。“戏改”之前,各戏班为了抢演新戏,滥编滥演之风也越刮越烈,成为琼剧舞台的一大奇观。
为了克服“白肚斋”所带来的生硬冗长、太过随意的缺陷,王黄文带头背诵台词,建立起监督制度,他还自己出资买来发电机,改善舞台灯光效果,重新设置规范演员唱词的幻灯字幕。
在践行戏改方针的过程中,王黄文十分重视对琼剧优秀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工作,把琼剧第一代编剧石萍、林松轩等人整理的传统戏《狗衔金钗》、《卖胭脂》、《搜书院》等尽收其中。这些剧目,在排练演出后令琼剧舞台面貌焕然一新,集新剧团也因此第一个获得了“民营公助”的殊荣,为之后省琼剧团乃至省琼剧院的成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整合琼剧人才队伍
王黄文领导下的集新剧团,在推动琼剧戏改的过程中,挖掘了大量可圈可点的好剧目。1956年,经广东省文化局批准,集新剧团升格为国营广东琼剧团。1959年1月,又以其为核心,合并海口琼剧团和文昌联合琼剧团组成广东琼剧院。
广东琼剧院,是新中国设立的艺术殿堂。在改人、改制整合队伍过程中,王黄文表现出非凡的胆识气魄。
“王老凭着对艺术的赤诚,力排众议,大胆起用了一批艺术新人加以培养和呵护,从而涌现出像红梅、陈育明、白燕等一批艺术造诣深厚的琼剧明星。他还特别重视琼剧编剧人才队伍建设,把当时海南一批文学精英吸引到琼剧队伍中来,充实了编导力量。”钟少彪说。
王黄文受广东省高教局委托,在1959年9月举办了琼剧青少年演员、音乐员培训班,分设2年、5年学制,专业课文化课齐头并进,开启了正规琼剧艺术教育的路径。这期琼剧培训班,遴选吸收了一批演员、乐手,壮大了剧院的艺术阵容。后来海南创办的琼剧学校,首批艺术师资和学生,大都来自这个培训班。
时任广东省琼剧院艺术室编剧的钟少彪,在王黄文提携下迈出了编剧生涯的关键一步。“我在当年学习编剧业务时,整理创作首本传统戏《赦驸马》,王老审阅后批示,‘此剧思想性艺术性俱佳,请二团即行排练’”。
1957年、1960年,琼剧两次晋京演出,琼剧《红叶题诗》拍成电影,在琼剧发展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57年,王黄文受国务院邀请,参加首都人民“五一”国际劳动节庆祝活动,光荣地登上了天安门城楼观礼台,这也是作为当时琼剧界领军人物的王黄文一生所获得的最高礼遇。
上世纪50年代末,王黄文领导的集新剧团从民营、民营公助到国营,完成了体制三级跳,他本人也从旧社会的苦艺人成长为创新琼剧艺术的先驱者,是卓有成就的艺术家。
毁家纾难建戏院
记者日前在省琼剧院宿舍见到了王黄文先生的后人,女儿王小文与女婿胡俊杰夫妇。两位同样已退休的致力于琼剧事业的艺术家,缅怀起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
王小文女士向记者展示了两张王黄文在琼剧《辕门罪子》和《十五贯》中的剧照。“文革中,父亲的藏书和照片都被抄走了,现在家里能找到父亲的照片,只有这两张了。”
王小文受父亲影响,12岁就步入梨园,她不仅能演旦角,还能反串小生行当。王小文从艺三十多年,曾经成功塑造《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秦香莲前、后传》中的秦香莲、《哑女告状》中的掌上珠等几十个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
“从我儿时记事起,就感觉父亲整天都是忙忙碌碌的,很少顾及家里。”谈起对父亲印象最深的往事,王小文向记者讲述当年父亲毁家纾难,筹款建戏院的故事。
上世纪50年代,集新剧团的艺人们节衣缩食,好不容易建成了一座竹筋剧场。后来因为海口市拆迁需要,竹筋剧场决定迁至解放西路(现海口市文化宫)建广场戏院。
“因为没有了戏院,演员们心情焦虑。父亲一面安抚演员,一面筹措资金重建戏院。父亲的苦心焦思,得到了母亲吴秀英的支持,母亲把积攒一生的金银首饰都捐赠给了戏院建设。”王小文回忆道,母亲捐献首饰的义举,感动了全团艺人。随后,陈华、王凤梅、王广花等人的家属也纷纷慷慨解囊,全团艺人也掀起了一场以工代资建戏院的热潮。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在现海口市工人文化宫所在地建起了广场戏院。
“在父亲以团为家精神感召下,全团齐心努力,坚持白天建院,晚上排戏。戏院一建成,剧团就上演了几个新剧目。于是,造就了一个历史机缘:1956年时任国家外交部长的陈毅来琼在广场戏院看戏,对剧团演出大加赞赏,便推荐琼剧首次晋京向国家领导人作汇报演出。”王黄文的女婿胡俊杰回忆岳父当年的功绩,内心充满敬佩之情。
家教严格不徇私情
王小文是王黄文的独生女,作为中国剧协会员,她曾经担任过省琼剧院一、三团团长。王小文在《红色娘子军》中扮演吴清华,她还代表广东戏剧界到北京参加全国文艺汇演。
王小文回忆父亲当年的言传身教记忆犹新,“在我眼中,父亲慈祥又严厉。对我在专业上的表现,父亲一直要求严格,他常教导我要能吃得‘苦中苦’。”
当戏剧演员是很苦的,每天都要练功吊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王小文回忆,当年自己无论从唱功的发声练气,还是在翻、扑、跌、宕中,父亲都对自己严格要求。也正是儿时扎实的基本功,为王小文日后专业上的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黄文做为当时琼剧院的主要领导,在日常工作中一心为公,不徇私情,直到他因病去世,家里仍是清贫,女儿女婿只有借钱为他料理丧事。
1988年10月,73岁的王黄文因病住院,在弥留之际,他仍有所眷恋。知父莫如女,王小文看出了父亲的心思,说:“父亲,我唱句琼剧给你听吧!”沉默片刻之后,王小文唱起了父亲饰演《秦香莲》中包拯的一句高尖:“陈世美你太躁暴,乱闹公堂犯律条……”女儿音韵绕梁,父亲含笑瞑目。(作者 魏如松 通讯员 钱汉堂 王业茂)
责任编辑:吴文娜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