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怀臻:琼剧不应将就而要讲究(演员罗琼英)
罗怀臻: 1956年生,中国当代著名戏曲作家,著有戏剧选集《西施归越》、《九十年代》以及《罗怀臻戏剧文集》(6卷)等。上海市艺术创作中心一级编剧兼艺术指导,上海戏剧学院“罗怀臻工作室”教授。自1980年代起致力于“传统戏曲现代化”和“地方戏曲都市化”创作实验与理论探索,编剧戏曲剧本30余部,涉及剧种10多个。代表作有:昆剧《班昭》、《一片桃花红》;淮剧《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京剧《西施归越》、《宝莲灯》;甬剧《典妻》;越剧《梅龙镇》、《李清照》、《青衫·红袍》;黄梅戏《长恨歌》、《孔雀东南飞》;豫剧《曹公外传》;芭蕾舞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3次荣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5次摘获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3次夺得“文华大奖”、“文华新剧目奖”、“文华剧作奖”;3次荣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昆剧《班昭》、甬剧《典妻》被授予“中国戏曲学会奖”;编剧的昆剧《班昭》入选2004—2005“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冯巍 辑)
“已经办了八届的中国艺术节,展演了那么多精美的地方戏,但琼剧却从来没有一席之地。更可怕的是,在艺术节、戏剧节等组织者眼中,有没有琼剧参加,他们已经无所谓了!”作为文华奖评委的著名戏剧作家罗怀臻(左图),昨天离琼前接受记者采访时,却一脸严肃地告诉了记者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
琼剧在戏剧界已无多少地位
“50多年前,黄梅戏、越剧甚至可以说在全国的影响还不如琼剧,但今天的黄梅戏、越剧,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了琼剧。”坐在记者面前的罗怀臻,说起话来条分缕析,思想时常散发着耀眼的亮点。自10日出席新编琼剧《下南洋》剧本讨论会答应接受记者采访后,11日,他和剧组主创人员忙于讨论创作和面试演员,当晚见面后,罗怀臻只得抱歉地要记者再等时间。
“不要说京剧界,就是浙江的地方戏,也在全国夺得过10多个梅花奖了,上海光越剧界,就摘取了10多个梅花奖,而堂堂海南省的最大剧种琼剧,今年才刚刚摘得一个梅花奖,这说明什么?说明琼剧在中国戏剧界已经没什么地位了。”罗怀臻满怀忧虑地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主要就是因为别人重视创作,锐意创新,所以影响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重要。但琼剧却一直在将就传统,将就观众,将就市场,缺少改革和创新,所以,滞后就成了必然。”12日离琼前终于安排记者采访的罗怀臻,原来是对琼剧真的有话要说。
《下南洋》将进行现代性探索
“我们来海南的时候并不知道《下南洋》要做什么,但我们都知道《下南洋》不能做什么!”罗怀臻娓娓说道,“这几天之所以日程安排这么紧,主要是《下南洋》剧组主创人员在进行激烈的思想碰撞,在进行戏剧观念的交锋。”
罗怀臻说,他在创作《下南洋》剧本前来海南考察时就发现,琼剧的面貌太陈旧了,“甚至有将就而不讲究的意味”,而他接下《下南洋》创作任务之初,便暗暗要求自己,一定要改变琼剧的这种面貌,“琼剧再也不能将就而要讲究了”。
“开剧本讨论会时你们也看到了,这次我集结了这么多有浓厚学术背景的艺术家,包括导演、舞美、灯光、服装、作曲等等,都是国内一流的专家学者,而且都有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目的很明确,就是想借新编琼剧《下南洋》这个平台,来对戏剧现代性进行一次探索。”罗怀臻说,“搞学术的艺术家信仰的是艺术,不是市场和潮流,更不是个人报酬,他们都淡泊名利,但却都愿意把每次创作当成是一大学术课题来对待,所以这次以《下南洋》为平台进行戏剧现代性探索,很快就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将把《下南洋》的创作当成是一次扎根本土、面向当代、面向剧种升级换代的创作。”
提取生活新程式替代旧程式
何为戏剧现代性?如何探索戏剧现代性?罗怀臻说,众所周知,戏剧艺术是程式化的舞台艺术,那是祖先通过对过去千百年来人类劳作进行艺术提炼后得到的共识,譬如舞台上表示“送信”,单用一个“骑马”的动作就可完成;表现妇女“在家”,只用一个“缝纫”的手势便可代替……“但这种程式化的东西现在看来太陈旧了,年轻人看不懂,不喜欢,就必须改革。如果不改革,戏剧将愈来愈难以为继。”罗怀臻说,“所以我们主创人员这几天讨论最多的便是如何使戏剧程式走出传统,接近现代人!我们的初步方案是,提取现代生活中的新程式,来替代舞台上的旧程式,用创新的舞台语言去演出《下南洋》,这便是我们这次改革的主要目标。”
惟有创新琼剧才能焕发生机
为了说明改革的迫切性,罗怀臻还特别强调了一个可能是许多人都并不关注的问题:“别看现在琼剧的市场在农村,可是随着海南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三五十年后,整个海南岛连农村都没有了,那琼剧的市场又在哪?所以我们要改变传统戏剧不适应城市观众的东西,不然它将很快失去生存空间。”
罗怀臻介绍说,浙江原来有一万多个各种剧团,现在只剩几百个了,因为农村也没市场了。“好在海南上至省委省政府,下至琼剧界都支持这次改革和探索,没有给我们主创人员任何约束,这不但是琼剧的幸运,更是整个中国戏剧界的一次机遇。”罗怀臻感慨道。
谈到这里,罗怀臻有些欣慰地说:“如果《下南洋》探索成功了,那么琼剧在中国戏剧界的地位便会立刻令人刮目相看。而这样的探索和实验,是一定要有人去做的。只是没想到是琼剧,在自身艺术创新还相当落后的情况下来进行了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其对中国戏剧界的意义和影响,可能就显得更加深远。”(记者 卫小林)
责任编辑:吴文娜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