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多贤村修缮革命旧址 规划建设红色研学基地(临高多贤村老大是谁)

11月2日,解放海南岛琼西接应指挥部旧址经过修缮后焕然一新。 海南日报记者 李天平 摄
海南日报记者 邵长春
11月2日,时隔半年多,海南日报记者再次探访临高县波莲镇多贤村,发现村里又有了很多可喜的变化:在修缮一新的解放海南岛琼西接应指挥部旧址前,一眼望去,是不见边际的田洋景观,候鸟在水面上翩翩起舞,岸边是一条新修的蜿蜒栈道,各种红色文化标语牌、革命人物铜像点缀其间。
“我们邀请了省博物馆团队对指挥部旧址进行布展,时间就定在这周。”省委深改办驻多贤村第一书记黄国经说,尽管多贤村的红色研学基地目前还只是在规划建设阶段,预计要到今年底才会正式接待访客,但已经有很多人慕名而来,“上周末我们还接待了一个上百名学生的学习参访团。”
抢救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文化
1950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海南岛登陆作战,西线接应部队指挥部设在高山岭脚下的多贤村,韩先楚将军率军成功登陆海南岛后,也曾把作战指挥部设在这里。
韩先楚将军的小儿子韩卫平在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父亲对解放海南岛琼西接应指挥部印象深刻,1974年来海南出差之际专门驱车赴临高寻访旧址。在韩卫平印象里,父亲一生南征北战,只在海南才起了寻访旧指挥部的念头,只可惜当时没有找到。
多贤村党支部书记陈亚青说,旧址所在的建筑是1928年由村民集资建成,当时是作为村里的学校,可随着乡村教育改善已空置多年,虽被列为临高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年久失修,这座土木结构的三合院已面临损毁危险。
2021年7月,当时省国资委联合多家央企来多贤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发现房屋修缮工作已迫在眉睫。
在省国资委积极协调下,中国中铁海南区域总部毅然担起社会责任,将修缮多贤学校作为支持地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专题研究部署,投入70多万元,安排专门工作团队现场督促指导,并积极协调具有文物修缮资质的中铁八局施工,按照“修旧如旧”方式高质量展开修缮工作。
从2021年7月起,在省国资委、省委深改办和临高当地党委政府支持下,该项目前后用了近6个月时间,先后完成了项目可研、设计、评审、报批、施工等各项工作,顺利完成修缮,保护了一座红色文物,传承了一段红色记忆。
建设研学基地
打造红色村庄
修缮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半年来,曾参加解放海南岛战役的四野指战员后人和亲属多次到访多贤村,寻访追忆,还表示愿意捐赠作战地图、军衣军帽等文物,支持当地建立红色研学基地。著名导演高群书也前来踩点考察,为自己创作的革命历史题材剧本《抢滩海南岛》寻找取景点。
黄国经说,据不完全统计,多贤村半年多来已接待30余次各单位的调研活动,上千人次到访,已成为临高县远近闻名的新晋红色文化“打卡点”、党日活动地点。
记者了解到,坐落于高山岭脚下的多贤村不仅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记忆,更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根据当地产业规划,多贤村将依托冷泉等地方特色资源,明确红色文化观光带、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田洋观赏景观地带、乡村咖啡馆休闲区和乡村茶吧区等建设内容,策划了“主题课程、参观体验、情景演绎”等红色研学产品,形成红色教育、休闲、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产业。
波莲镇镇长陈天吉告诉记者,目前临高县组织部和县乡村振兴局等部门已针对多贤村安排实施了两期项目,总投入1000万元,用于红色研学基地建设。
共建幸福家园
激扬红色精神
11月2日,在解放海南岛琼西接应指挥部旧址旁,村民周明读新修建的二层小楼已经拔地而起。
村民周不五、周明读两兄弟都参与了修缮工作。周不五说,弟弟家能够顺利建起这座新房子,也是沾了旧址修缮的光。未来村里的红色研学基地建起来,来的人多了,他也准备做点小生意,相信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记者了解到,为了让多贤村的红色产业能持续发展,临高县波莲镇还深入总结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经验,积极指导多贤村委会找寻优质合作伙伴。通过村企合作投建营一体化方式,保障村集体资产安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打算建立村集体经济和村民自主经济共享平台,公司也有线上线下的渠道,村民可免费进驻平台服务区,线上线下售卖农产品增加收入。”一位正在和多贤村委会洽谈的公司负责人说。
而对于很多村民来说,修缮多贤学校更唤起了村民共同的红色记忆,营造红色氛围,振兴乡村文化,提供村庄持久发展动力。
多贤上村村小组组长林鹏飞说,修缮旧址是村民们长期以来的愿望,施工方进场时,很多村民还自发前来帮忙,当年解放海南岛时,村里就有很多人支援前线,送粮食,抬担架,救伤员,有着很浓的“红色情结”。
记者了解到,通过红色文化氛围的营造,多贤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促进了基层党建工作,村“两委”干部服务意识得到改进,工作能力得到提升。村民积极支持、热情配合村庄管理工作,上访等多年矛盾纠纷逐步解决,刑事案件、行政案件从多发到“零发”,乡村治理效果明显。
(海南日报临城11月2日电)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