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老人写诗盛赞三亚城市变迁——更加宜居的三亚是“理想天堂”
“没有冬季的热带城市,那是华人理想的天堂;这里没有闹市的喧哗,却富含田园的芬芳;享尽人间的静美,我用脚步把新城崛起的蓝图丈量……”因有感于三亚城市建设的巨变,一对久居三亚崖州区的“候鸟”夫妻以《圆梦》为题,写下这一首盛赞三亚魅力的诗歌。
1月23日下午,三亚日报记者跟随这对“候鸟”夫妻的脚步,了解他们眼中三亚城市的变迁。
出行更加通畅
今年70岁的高敬华来自辽宁,退休前是一名军医。据她介绍,2005年她与战友第一次来三亚旅游。“那时感觉到了一个‘大氧吧’,空气特别好,连海水都清澈见底。”高敬华感慨,这么多年来,她游览过不少大城市,但唯有三亚的青山绿水,让她决心留下来定居。
2009年,高敬华和老伴冯长起在崖州区的南山花园小区买了一套房子,并于2010年入住。这9年来,夫妻二人亲眼见证了三亚撤镇建区后的巨大变化。他们在诗歌中这样描绘:“昔日坑洼泥泞的残路,已洒满崖州大道的霞光。”
当天,三亚日报记者驱车载着高敬华沿振州路、崖城大桥、225国道行驶,路边的绿化带疏密有致,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规范有序,整洁平坦的马路使得行车畅快,如沐春风。
“225国道是崖城片区通往市区的必经之路,以前整条路坑坑洼洼,坐公交就像坐船一样颠簸。”高敬华回忆,最深的坑约20-30㎝,车身时常倾斜摇摆,腿上总是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的。
除了225国道,崖城大桥也给高敬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前桥上只有两车道,经常堵车,还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现在有四车道,出行很通畅。”
曾经破损的道路,在改造中迎来蝶变,高敬华看在眼里美在心上。
吃得更加放心
“马路边的菜市,已变成正规洁净的市场……”这一段是诗歌对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描写。在高敬华的眼里,农贸市场的变化就是三亚城市变迁的缩影。
以前,崖城片区大多是“马路市场”,当地农民每天挑着小白菜、黄瓜、萝卜、猪肉等蔬菜和肉类,随地摆放在小区门口贩卖。“这些肉不知道有没有检测过,而且就在马路边刮鱼鳞、烧猪毛,污水横流,鱼腥味重,满地都是烂菜叶子。”这让高敬华心里直犯嘀咕,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不该来这儿定居?”
当天下午接近6时,三亚日报记者来到南山花园临时农贸市场,买菜的人稀稀疏疏,不少商贩已经收摊,工人正拿着水管冲刷地面。
市场里,《农贸市场卫生管理规范》以及“讲究卫生,请不要随地吐痰”标牌清晰可见,市场内部也已实现功能分区,由区物价局监制的农贸市场商品标价牌,明码标价着各类蔬菜鱼肉的价钱。随后三亚日报记者还走访了崖城中心农贸市场,与之同样的规范、有序。
“菜市场干净卫生,各种各样的蔬菜也很新鲜,吃得放心。”对于农贸市场的变化,高敬华有种说不出来的欣喜。
住得更加舒心
“三二一走……”在云海台小区广场的空地上,8名年过花甲的“候鸟”老人,正伴着舒缓的音乐款款走着“猫步”,五彩斑斓的裙子随风飘舞。
小区售楼处二楼,数十名候鸟老人跟着指挥手势,男声女声往复递进合唱;在合唱团的右前方,二胡演奏队倾情演奏,与合唱团配合默契。
眼前的一幕幕场景,正如诗歌中描绘的那样:“高歌曼舞的旋律,随着新时代的步伐奏响。”
“儿女最担心的就是父母在这里过得好不好。”为了丰富老年生活,高敬华组织成立了一个老年文体活动中心,组织居住在南山花园、云海台等小区的老人学习民族舞蹈、声乐、器乐等,还积极参加崖州区组织的各项文艺演出活动、体育项目的表演及赛事。
“我们现在正在排练七八台节目,春节要跟本地居民一块联欢。”高敬华满怀期待地说,区里正在申报审批两场春节联欢晚会,届时他们将与本地居民一块联合演出,为社区居民送上一道道“文化大餐”。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