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海口灵山镇坡上村关公庙:古庙沧桑二百年(海口市灵山庙)

海口市灵山镇坡上村关公庙,也曾作为“琼山县私立坡上小学”的所在。海南日报记者 郭萃 摄

坡上村关公庙中清嘉庆年间的“义贯古今”牌匾。海南日报记者 陈耿 摄

关公庙的精美木雕。陈耿 摄

关公庙中清代嘉庆年间的“祭祀会”牌匾。陈耿 摄
文\海南日报记者 郭萃
编者按
这个春天,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海口传出好消息:在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推荐名单中,海口市有19处入选其中。《海南周刊》从本期开始,将陆续刊文介绍一些鲜为人知的文物古迹,以期读者更深入地了解海口的人文资源和历史遗存。
本期《海南周刊》为您介绍位于南渡江东岸灵山镇坡上村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关公庙。
公庙,作为一个村庄的“地标”,往往见证了一个村落有史以来的变迁,承载着许多村民的乡愁。
从海口市区出发,越过琼州大桥右转,数百米后向左拐进一条乡间小路,就到了美兰区灵山镇新琼村委会坡上村。南渡江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村口的一座有着200余年历史的关公庙则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从村民的祭祀场所,到作为小学使用,如今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关公庙的功能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它身上蕴含的深厚人文底蕴,不变的是数百村民守护它的期盼和信心。
200余年历史沧桑
海南日报记者看到,关公庙外墙已经斑驳,墙上被绿色苔藓和些许植物“点缀”,庙宇顶部的横梁上雕刻着精致的木刻花纹。
关公庙一共两进,中间有一座拜亭。第一进,即外庙内,由四根木柱作为支撑,左右两侧各摆放一排石凳;中间的拜亭南北两侧挂着两块牌匾,分别为“祭祀会”和“义贯古今”,东西两侧各有两块石碑,记载着外庙和拜亭的建造历史。
村民吴崇福告诉记者,公庙、拜亭和外庙建成的时间都各不相同,其中,年代最久远的是公庙。遗憾的是,记载公庙的石碑已经丢失,因此确切时间已无从考证。“据口口相传,公庙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今已有200余年。可以作为佐证的是那块刻着‘祭祀会’的木质牌匾。”
只见这块红底金字的牌匾落款处写着“嘉庆二十一年岁次丙子李奇题”,或许因年代久远,牌匾已经有些斑驳。
“李奇据说是时任县官,这块牌匾在庙宇建成后就一直在挂着,庙宇建成的时间应该比牌匾的历史(1816年)更久远。”吴崇福推测说。
“建拜亭碑落款时间是民国六年,据时间推算应是1917年,拜亭距今已超过100年的历史。外庙则建于清朝同治四年即1865年,至今150余年历史;解放后,又建了东、西横廊。” 外庙衍架和拜亭两旁的木作结构都是采用艺术雕刻制成。古庙三进相连,形成一间整体的庙宇。
张岳崧送匾至村庙
“公庙里曾挂有一块道光年间的张岳崧题写的牌匾,可惜在1958年被毁坏了。”吴崇福惋惜地说道,牌匾上刻有“灵佑桑梓”的字样,是张岳崧赠给坡上村关公庙的。
张岳崧为何将牌匾送到坡上村庙?村中的老人们认为,张岳崧祖辈原是坡上村人,其祖母去世后就葬在坡上村附近,村里还有村民为其打理田地。祖母死后不久全家从坡上村迁徙定安高林村,当时张岳崧的父亲张基伟年仅7岁左右。
“坡上村建公庙时,张岳崧将牌匾送到村庙,应是送回故里,是对村里的挂念。”
村中老人告诉记者,由于这块匾已不复存在,公庙与探花张岳崧的联系只能靠历史资料来佐证。
公庙融入村民生活
69岁的村民梁学坦每天早上都会来到公庙前的空地,坐在庙前的百年榄仁树下,看着空地上嬉戏奔跑着的小孩,梁学坦对这样的生活非常满意,深深觉得,这就是他一生的归宿。
“小时候每逢节日,全村人都会在这里祈福,如今,我们这一辈的人则喜欢坐在这里聊聊天。”从出生到现在,这座公庙已经融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解放初期,庙宇还曾是乡政府、农业合作社的办公地点,也是坡上村建村以来的公共议事场所。“它不只是庙宇,还是学堂,是我们村前辈父老注重文化教育的历史印证。我们希望它能更好地被保护起来,延续下去。”吴崇福说。
如今,庙宇因年久失修,部分墙壁塌裂,屋顶、屋檐败落,木雕也已破损,“现在一下雨房屋就会漏水,再不维修将会倒塌。”吴崇福表示,“村民盼能将庙宇正式列为文物保护单位,让它得到更好的修缮和保护。”吴崇福说。
【更多报道】
关公庙里办学堂
文\海南日报记者 郭萃
坡上村的古庙既是公庙,也是学堂。
走近关公庙,大门顶墙上“琼山县私立坡上小学”9个大字赫然映入眼帘,虽已有些模糊,但却见证了学堂的发展。
“公庙前屋建成后,村里成立了学董,办起学堂。” 关公庙里当年办起的学堂,被这里休闲娱乐的老人们津津乐道。“一直到1950年海南解放,前屋正门改造,把学校名称正式砌筑在大门顶墙上,当时邻近村庄也有不少少年来这里上学。”
关公庙虽檐雕壁绘,但教学设施简陋。今年80岁的村民吴崇福1948年至1952年在这里读了4年小学,他回忆起70多年前在此上学的情景,依然印象深刻。
当时学校共设有6个年级共4个班,其中一年级、二年级各一个班,三四年级合并成一个班、五六年级合并为一个班。第一进的外庙用屏风分为两个教室,供低年级学生使用,第二进的公庙则以供奉的神龛为分界,同样划分为两个教室,两个中高年级的班级在此上课。
“木桌长凳,一块黑板基本上就是教室的全部组成。”吴崇福说,每天早上7点,所有学生会在庙前的空地做操,然后进教室上课,一直上到11点,中间课间会休息一次,下午则是从2点上到5点。
在课程设置方面,最先公庙里讲的是国学。修身、读经、作文、习字,千年的古训在公庙里传承,老先生带着书童每天在这里摇头晃脑地念着古文。后来课程逐渐发生了调整,到了吴崇福读书时,则主要学习语文、数学两门课程。
“当时加上校长一共有5个老师,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外村聘用的。”吴崇福指着拜亭两侧的横廊介绍道:“这就是老师住的地方,在西侧横廊后面有个小厨房,是老师做饭的地方。”
由于学堂条件简陋,老师收入也不高,因此米都是学生从家里带过来的,“我们都是拿个棉布兜抱着过来,中午放学后学生会轮流蒸米饭,老师自己来炒菜。”
这间小小的学堂让许多村里的孩子了解了外面的世界,并从这里走出去。1950年至1954年就有30多人考上海南中学、海南侨中、海口一中、琼山中学等学校,还有两名学生分别考上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从1954年起,五、六年级就搬去了附近的一个农业合作社,1957年,一年级至四年级也搬走,学校正式撤销。至此,坡上村关公庙办学堂的历史告一段落。
“尽管现在已经不办学了,但当时村民把祠庙让出给孩子读书,可见坡上村村民对教育的尊崇。”吴崇福说:“像这样保存得较好的古学堂场所在省里是少有的。这间古庙既有历史文物价值,也具有历史文化教育遗存的特点。”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