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超9成小学生洗衣服由家长代劳 专家:不要万事包办(教小学生洗衣服)
云南10岁男孩离家24天采蒲公英治病、抓蛇充饥引关注
她8岁了,吃饭仍要家人喂
专家建议:家长可利用假期制定计划,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记者走访发现,椰城孩子自理能力较差,普遍不会洗衣做饭
近日,云南宣威一名10岁的小男孩与父亲赌气离家出走,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徒步行走上百公里,在山里找蒲公英治病、自制工具捕鱼、捞虾、抓蛇充饥……用一系列异于常人的求生技能独自生存了24天,着实上演了一出真实版“荒野求生”。
该男孩负气离家出走的做法自然不值得提倡,但他高超的生存技能让我们不由得关注起当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南国都市报记者调查发现,椰城孩子生活的独立、自理能力较差,受访小学生普遍不会洗衣做饭,有的孩子8岁了,甚至仍要大人喂饭。到底是谁夺去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对此,家长们该怎么做?就此我们展开调查,并请专家为家长支招。
□南国都市报记者黄婷/文陈卫东/图

虽然大部分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差,但还是有少部分孩子能独自做菜洗衣等。
调查
超9成小学生洗衣服由家长代劳
“你家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何?”当记者带着相关问题随机询问海口一些小学生家长时,很多家长一脸茫然,有的家长摇摇头,有的家长则迟疑地说,“还可以。”
当记者询问其孩子在洗澡、做家务、叠被子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时,我们找到了真实答案。记者随机采访30位小学生家长,能比较熟练洗衣服的孩子仅有5位(占17%),日常自己洗衣服的只有2位(不到一成),也就是说超9成孩子洗衣服由家长代劳。会自己整理房间孩子仅有4位(占约一成)。有9位孩子(占30%)基本不会收拾床铺,虽然有21位孩子会自己收拾床铺,但其中7成由父母代劳;有8位孩子(占27%)不会自己洗澡洗头;有2位不会自己熟练穿衣服;甚至还有1位有时还是家长在喂饭。
孩子生活能力差
成最困扰家长问题
有关机构多项调查数据也证明,生活自理能力成当下中国孩子的短板。今年5月,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0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35.8%的受访者觉得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不错,30.8%的受访者觉得一般,27.3%的受访者认为现在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6.1%的受访者认为非常差。调查中,洗衣服(65.7%)、上学接送(59.4%)和整理房间(53.3%)是家长最常代劳的事情。
《2016年中国家庭教育焦点问题调查报告》显示,相比学习,更让爸妈操心的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这份《报告》通过对不同地区6529个家庭调查追踪。令人意外的是,当孩子从幼儿园步入中小学,家长对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焦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47%上升到70%。报告分析,生活能力差,已成为各地中小学家长最困扰的问题。
案例
爷爷奶奶溺爱,她8岁了吃饭仍要喂
家住海口的小玉(化名)今年8岁,眼看就要上小学3年级了,可她的生活自理能力几乎为零,洗澡、穿衣服、洗衣服、收拾文具等这些事情,都无法独立完成,甚至每天早饭还要家长喂。
小玉的父亲介绍,小玉是独生女,由爷爷奶奶在海口帮忙照看。他们精心呵护小玉的生活,唯恐饿着、累着。吃饭、穿衣、洗澡、洗衣服等,爷爷奶奶都帮小玉做完了。一直到小玉上幼儿园、小学,她的生活技能也没多大的改善。
“孩子上幼儿园时,经过一学期锻炼,学会自己穿衣服、吃饭。但一回家就不行了,一定要大人帮忙。”吴先生说,他和爱人也意识到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太差,想要锻炼她。但孩子一有困难就找爷爷奶奶。“就说喂饭吧,我们也曾给老人说过,这么大不要再喂了,奶奶答应中午、晚上不再喂了,可早上仍要喂。”吴先生说,孩子每天早上都要被大人叫半个小时才起床,起床后仍睡眼朦胧的,老人总说,孩子太辛苦,自己吃不好。
自从有了妹妹,7岁的她成了生活小能手
海口琼山五小一年级9班的胡蝶才7岁,但已经是个生活小能手。她不仅能独自洗澡、洗头发、收拾文具,还会洗碗、拖地、洗衣服、晾衣服、购物等,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妈妈刘女士介绍,在一年前,胡蝶基本不会做家务,甚至洗澡、洗头发都不会。去年,胡蝶的妹妹出生,爸妈要上班,奶奶要照顾妹妹。无奈之下,刘女士让胡蝶中午在外寄宿。胡蝶的改变由此发生。“有个叫罗子言的女孩跟胡蝶一起午托,这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特别强,胡蝶和她在一起学会了照顾自己。”刘女士说,胡蝶每天早晚独自上下学。晚上放学回来,妈妈做饭,奶奶照顾妹妹,胡蝶帮忙做些家务,从开始的笨手笨脚,到如今,她已经能很熟练的洗碗、洗菜、洗衣服等。“以前女儿也很爱做家务,但总觉得她还小,不敢放手。”刘女士说,一旦放开手才发现,孩子远比大人想象中聪明、能干。“她现在可以把家务做得很好,不但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还帮我分担了很多。”刘女士说,下一步她打算教孩子简单做饭。
探因
家长宠溺成孩子生活自理差主因
问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很多有老人帮带孩子家庭的父母显得很无奈,他们认为是老人的溺爱扼杀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其实,不仅老人,有些家庭的父母对孩子也是万事包办代办。陈先生儿子现在马上升初中了,仍不会洗衣做饭。“孩子读私立学校,每次上学带好几套新衣服去,周末却带回一堆脏衣服,甚至连内裤都不洗。”陈先生无奈地说,他多次告诉妻子不要帮儿子洗衣服,但妻子总说孩子还小。
有些父母表示,孩子学习任务重,压根没时间做家务。“放暑假了也没办法休息,要上3个辅导班,每天课排得满满的。”家长林先生说。像林先生一样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忽视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大有人在。记者调查发现,家长重“智”轻“劳”,也是当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之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显示,关于孩子自理能力变差的原因,63.9%的受访者认为是父母及家人的溺爱,36.6%的受访者认为孩子“忙于学业”而“疏于生活”等。
专家
生活无能将挫伤自信心不利于孩子长远发展
海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心理特级教师李惠君表示,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首先,生活无能对自信心有严重的挫伤。如果基本的生存、生活问题必须依赖于他人的照顾和帮助,那么,潜意识中就会存在相应的不安和担心,这会深深影响自信建立。相反,当孩子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家长支持,孩子就会表现出自尊、自豪等自我肯定的情感。
其次,生活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动手能力强,喜欢探究问题,有利于学习能力强的提升和长远发展。因此,家长们不要光盯着孩子的成绩,要回到根本,重视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家长可在假期制定计划
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
“生活技能,不同于理念,必须要在实践中练习才能获得。”李惠君建议,家长不要万事包办,而是要给孩子一个机会,明确孩子的责任,教给孩子方法,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所谓‘习惯养成21天’,假期正好是个好机会。”李惠君建议,家长利用假期,首先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实际情况,制定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详细计划,并坚持不懈,放手让孩子自己动手。
李惠君提醒家长,坚持从易到难的原则,比如不会洗衣服的孩子,可以让他们从洗内衣、袜子这些简单的事情开始,逐步增加难度,循序渐进。“家长要有耐心,要允许孩子做的不好,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找对策,坚持不懈,孩子会有个全新的变化。”李惠君说。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