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村集体产业助力脱贫攻坚 百香果成为脱贫户“致富金果”(百香果扶贫项目计划书)
三亚日报记者 黄世烽
9月的育才生态区,绿树环抱,空气清新,花果飘香……在那会村和那受村的百香果种植基地,处处一派丰收喜人的好景象,一个个绿油油的百香果迎风摇曳,成为脱贫户“致富金果”。
那会村
村集体种植基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育才生态区那会村是一个苗族同胞的聚居地,全村共有250户1169人。
9月的那会村集体百香果种植基地,绿树环抱,空气清新,花果飘香……“在这里工作,既不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与生产,又可以为全村的经济带来增收。”那会村建档立卡脱贫户蓝秋兰在基地里修剪百香果枝条。他告诉三亚日报记者,家里人每天抽出时间护理百香果。此前,部队、村委会还派出技术员过来培训,学会了百香果护理技术。
与蓝秋兰一样,全村每户都自觉派出一个劳动力来工作,每人每天工作大约两个小时。
“这是部队援建的百香果基地,于今年2月种植,今年以来已经是第17次采收百香果,已采收3个月,每斤百香果销售价格在3元至5元,目前已卖了1万多斤,销售3万多元……”省六届人大代表、那会村党支部书记邓海全告诉三亚日报记者,那会村耕地少,坡地、沼泽地多,无法成规模种植粮食瓜菜,大多数村民仅以售卖红藤果维持生计。今年年初,部队扶贫干部与育才生态区领导班子反复研究,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结合种植专家意见,最后决定将那会村山坳间一块闲置多年的35亩集体土地上建成百香果基地。
邓海全说,百香果基地属于村集体,目前带动71户村民参与,其中,包括了1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脱贫户。“明年春节后还将进行第一次分红……”。
那受村
脱贫户以土地入股,种植百香果可以拿到50%的分红
“在这里工作离家很近,每月可领到3000多元。”在那受村百香果种植基地,谈到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种植百香果时,建档立卡脱贫户苏其文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过去, 苏其文家仅种植两亩水稻,年收入不到千元,加上两个孩子上学,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连一间像样的房子都没有,一直暂住亲戚家。
3年前,政府补贴了3万元,为苏其文家建起70平方米的平房,一家人告别了“寄人篱下”的心酸日子。之后,苏其文在区里的帮助下,通过种植冬季瓜菜年收入近万元。如今,苏其文加入百香果合作社,工作期间每月进账3000元,年底还有分红、地租收入,加上他近两年发展养殖业的收入,年收入近5万元。
“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种植百香果可以拿到50%的分红,在百香果园种植基地打工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的工资,实现就地产业化。”那受村党支部书记林明忠称,那受村在区里的扶持和引领下,通过特色产业带动,稳定持续增加农户收入。今年上半年起,那受村与市热带农业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建立起“致富带头人+ 贫困户+科研单位+企业+基地”模式的百香果种植基地20亩,共带动那受村委会2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
目前,该村百香果基地以“那受”的谐音字“纳寿”申请商标,赋予传统种植业新的文化内涵。
育才生态区
授人以渔,不断提升村民生产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致富的关键在于思考,在思考中寻找突破。”育才生态区工委书记陈向奋告诉三亚日报记者,在全区脱贫攻坚战中,为了支持村集体发展集体产业,该区今年专门安排286多万元资金,用于扶持农户和集体购买百香果、火龙果、小金桔等种苗补贴,其中百香果以4元/株的标准补贴。
陈向奋称,在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下,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广大村民发展生产的意识不断提升,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贫困户在通过入股、务工、分红获得收入的同时,还学到了养殖的技术,有了一技之长。如今,育才生态区许多村民由原来的“等靠要”到现在懂得主动“我要生产”。
留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