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海头镇洋加东村委会第一书记羊恒青:实干促精准扶贫 尽心为群众谋致富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蒙健
“羊书记来了,快进屋里坐!”在儋州海头镇洋加东村委会,每每见到驻村第一书记羊恒青,村民总是热情地招呼着他。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自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三年多来,走遍了村里的田间地头,访遍了全村的各家各户,解决了邻里纠纷……作为洋加东村的扶贫工作带头人,羊恒青始终是以“领头羊”的身份,尽心为群众脱贫致富谋划,尽心为乡村建设谋发展。
人瘦了,脸晒黑了。对此,羊恒青却乐在其中,他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尽快带领全村父老乡亲脱贫致富,共同建设幸福洋加东村。

羊恒青。记者 蒙健 摄
明确扶贫目标 扶贫政策精准高效落实
2017年3月,34岁的羊恒青由一名机关普通干部,成为基层农村第一书记兼扶贫干部,同时还成为扶贫工作队的中队长,就职于儋州海头镇洋加东村委会。一开始,群众并不了解国家的扶贫政策,也不了解扶贫专干的工作性质。羊恒青走访了解了洋加东村的大致情况之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群众国家扶贫政策的具体内容、扶贫干部具体是做什么的。
羊恒青提出,首先要明确四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指脱贫),干部和群众都明确了这四个点,那么开展扶贫工作就容易得多……
“要让政策的具体实施、落实四个问题,让群众看见国家政府要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他认为,要落实四个问题,第一步就要从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开始、针对贫困户的情况派遣合适的扶贫专干进行帮扶,处理好“一转三帮”,即思想转变、帮学技术、帮务工、帮发展产业的问题,这样扶贫工作就可以做到细致且全面。

羊恒青(左一)到贫困户家中慰问。记者 蒙健 摄
在扶贫的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改变贫困户懒散、“等要靠”的思想和解决贫困户家里没有任何劳动力的问题。羊恒青首先组织党员干部学习扶贫政策,再组织其他扶贫干部对贫困户入户做思想工作和政策解说,让有能力务工的人外出务工,为家庭增收;农村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近年来外出务工的人不断增多,务农的人也减少了很多,闲置撂荒的土地也多。于是他利用土地资源出租流转获得租金;针对种植养殖的农民,需要参加电视夜校的培训,提高技术;利用国家扶贫政策小额贷款申请产业资金帮扶;同时确定具有发展潜力的贫困户,利用地理优势和自身发展潜力鼓励其发展产业,利用先脱贫户为旗杆,带动其他贫困户。
羊恒青通过一系列扶贫策划,让扶贫干部的扶贫工作有序且高效进行着。贫困户收入明显提高,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经过两年多的帮扶,有些贫困户已经脱贫致富,收入甚至排到了村里的前十名。
贫困户勤劳脱贫致富 未来乡村规划完善
羊恒青在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时,有时会遇到思想顽固的村民,不理解自己的工作和政府政策。扶贫干部们通过频繁地走动了解,扶贫工作不断展开,迎来了质的变化。羊恒青说,“见到贫困户们脱贫致富,我们很是骄傲,付出的艰辛没有白费。”
在羊恒青眼里,村里的贫困户获得很大进步的人有很多,符有文就是其中之一。34岁的符有文家里有母亲、夫妻二人和两个孩子共5口人。在帮扶之前,符有文的大儿子生了大病,向亲戚朋友借了20多万元,家里的日子一直过得很清苦。
羊恒青知道情况后,立刻派其他的扶贫干部入户帮扶,无微不至。符有文是个踏实勤快的人,于是帮扶人帮助符有文介绍了厨师的工作,给符有文妻子符世凤介绍了公益性岗位,同时还让其通过小额贷款进行东风螺、石斑鱼的养殖,晚上符有文还与同村的人出海捕鱼,赚取外快。如今,符有文不仅还完了同别人借来治病的钱,还有了自己的积蓄,羊恒青心里很是开心。

羊恒青(左一)到村民曾国健家中了解情况。记者 蒙健 摄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由于村里还有很多地方因为没通路,交通很不方便。“我一定要把水泥路都打通,这样村里的发展才能更进一步,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发展鸽子养殖产业,将闲置的土地租给其他公司,获取租金的同时还能有就业岗位。脱贫正在进行,致富正在路上,乡村振兴正在有序进行中。”羊恒青对于乡村和群众将来的发展,很有信心。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