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出精彩|海南昌江“乌烈女工”:田野上的娘子军(海南昌江乌烈镇)

昌江 0 1738

  自1992年起,就有一支“植树娘子军”活跃在昌江棋子湾,她们用30年的时间,在流沙上植树588万株、造林3.38万亩,创造出“昔日尘土漫天的荒漠变成浩瀚林海”的生态奇迹。今年8月抗疫期间,昌江又涌现出一支“抗疫娘子军”,她们为抗疫人员精心准备爱心餐,用自己的行动助力抗疫。而今,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昌江再次出现一支田野上的娘子军,她们用勤劳的双手,顶起“半边天”,勾勒出新时代昌江女性的风采。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 记者 李绍远 姚传伟

  带动妇女“组团”外出务工,撑起家庭“半边天”

  今年53岁的昌江乌烈镇峨沟村妇女符光坤十分健谈,声音洪亮,笑声爽朗。几十年前,她四处奔波打工,曾到过海口、广州、深圳等地,练就了胆识和性格。十年前,已到中年的符光坤留在家乡务工,“家乡发展了,就业机会多,也方便照顾家人。”

  2012年以来,不少省外客商到乌烈镇承包农田发展种植业。符光坤在村子附近的西瓜种植基地务工,凭着勤劳肯干,得到种植老板的赞赏。基地农忙时,种植老板就找上符光坤,希望她能找来更多女工,而这也开启了符光坤的“女工头”之路。

 闯出精彩|海南昌江“乌烈女工”:田野上的娘子军(海南昌江乌烈镇) 昌江

  昌江乌烈镇峨沟村女工带头人符光坤。

  “带姐妹们外出务工,首先要和老板确认工期、工钱以及是否包吃住等,不能亏了她们。”符光坤说,第一次找女工时,她在村子挨家挨户问,和妇女们讲好工种、待遇。往后,和符光坤外出务工的妇女逐渐多了起来,有时是三五十人,有时是十多人。甚至,她还介绍邻村妇女到棋子湾、十月田镇等地务工。

  在符光坤的带动下,峨沟村有不少妇女到村子附近的西瓜种植基地务工,出门都是骑着电动车。同村妇女李圣召说,每次出门或返程,符光坤都跟在后头,她要看着每一个安全返家。

  “符大姐十分热情,也乐于助人。”同村妇女张世花是最早跟符光坤外出务工的人员之一,至今已有7年。她的两个孩子在学校读书,外出务工后,每个月能给孩子一千多元的生活费用。

  如今,峨沟村妇女在符光坤的带动下外出务工,用勤劳双手撑起了家庭的“半边天”。

 闯出精彩|海南昌江“乌烈女工”:田野上的娘子军(海南昌江乌烈镇) 昌江

  昌江“乌烈女工”在种植基地务工。

  省外瓜商点赞“乌烈女工”:“勤劳能干,上手快!”

  2012年,浙江台州瓜商钱文胜到乌烈镇峨沟村附近承包农田种植西瓜,至今已有10年。符光坤最初是到他的西瓜种植基地务工。“符大姐为人诚实,且勤劳能吃苦,她带来的女工是干活的一把好手。”钱文胜说,种植基地需要人手时,他首先会想到符光坤。

  “外出务工前,都会叮嘱姐妹一番,要手脚利索,干活勤快、干净。”其实,为了让同村妇女外出务工干得扎实,符光坤遇到不熟悉的工种时,会主动咨询种植老板了解操作技巧,后再逐一告知她们。在工作中出错了,符光坤还主动认错,安慰鼓励一同务工的姐妹们加油干。也正是这一些举动,让妇女们踏实地跟她外出务工。

 闯出精彩|海南昌江“乌烈女工”:田野上的娘子军(海南昌江乌烈镇) 昌江

  昌江“乌烈女工”在种植基地务工。

  “有些女工一开始并不熟悉工种,稍微教一下她们就会了,上手很快!”说起“乌烈女工”,瓜商钱文胜不由地称赞。他说,女工到基地务工,按小时算,一天能挣150元左右。而基地的男工,也有不少是符光坤介绍来的。

  继“广东务工服务队”后,昌江打造的又一劳务新品牌

  傍晚,乌烈镇峨沟村妇女骑着电动车,迎着火红的晚霞,从种植基地返程回村,成为村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乌烈镇是昌江农业大镇,许多妇女对播种、插秧、采摘等劳动技能烂熟于心。乌烈镇党委书记孙如洪坦言,乌烈妇女对农活的熟悉掌握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被种植大户所青睐的关键。

  近年来, 由昌江就业服务中心牵头,昌江妇联、乌烈镇等单位积极配合组织挖掘和培育农村劳务带头人,充分发挥务工带头人的“领头雁”作用,积极打造“乌烈女工”劳务品牌,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和转移就业,有力推动该劳务品牌日趋成熟。这是继昌江“广东务工服务队”后,海南昌江全力打造的又一劳务新品牌。

 闯出精彩|海南昌江“乌烈女工”:田野上的娘子军(海南昌江乌烈镇) 昌江

  昌江“务工直通车”将本地农民工“点对点”输送到邻近省、市县务工。

  孙如洪说,在农村劳务带头人的带领下,乌烈镇涌现出一大批勤劳的“乌烈女工”,其中,以乌烈村为最。目前,昌江各镇登记在册的农村劳务带头人有22名。其中,“乌烈女工”农村劳务带头人有10人。

  昌江就业部门持续从稳就业促发展方面发力,提升“乌烈女工”等劳务品牌服务品质,搭建更广阔的就业平台,为闲置劳动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下一步,昌江就业服务中心将奖励一批就业带头人,让他们发挥榜样作用,带动更多人就业。同时,积极搭建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的就业平台,组织工作人员深入龙头企业、重点企业、帮扶基地等用工单位,开展用工情况摸底排查,鼓励企业自主吸纳本地农民工就业。

  当前,昌江坚持“双轮驱动”,在做好省外劳务输出的同时,建立省内劳务输出长效机制,打通农民工省内务工新渠道,通过“务工直通车”将本地农民工“点对点”输送到邻近省、市县务工,有效促进农民工就近就业稳岗增收,为乡村振兴筑牢经济基础。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