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凤梨市场火爆 借助博览会推介“黄金果”是如何炼成的?(澄迈凤梨基地在哪)
澄迈凤梨地头收购价从4元/公斤升至8元/公斤,上半年实现收入6.75亿元
“黄金果”是如何炼成的?
-海南日报记者陈卓斌 通讯员王家专
“凤梨抗风抗旱、销路不愁。”今年上半年,澄迈县金江镇乐旺村种植户吕俊文靠着种凤梨赚了30余万元,如今,他又扩种了300亩,凤梨青苗在他的悉心照料下长势喜人。
吕俊文并非种植凤梨的唯一受益者。据澄迈县农业局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县凤梨收获面积达4.3万亩,实现收入6.75亿元,同时,以4000亩的种植面积增量,稳坐全县热带水果面积增量“头把交椅”。
通过标准化经营管理、提前销售等举措,高品质的澄迈凤梨成了市场的“宠儿”,产业的体量也不断增大。不过,受限于加工等短板,澄迈凤梨产业的发展仍面临挑战。
“提前出单+标准化经营管理” | 澄迈凤梨靠品质“突围”
得益于去冬今春风调雨顺,今年上半年,澄迈凤梨大丰收。但与一些地区农产品出现“丰产不丰收”现象不同,澄迈凤梨今年的春季市场显得异常火爆:上百万公斤的大宗订单一单接着一单,地头收购价从每公斤4元飙升至每公斤8元。
澄迈县凤梨产业协会秘书长王恒分析,澄迈凤梨销售火爆不外乎几个原因:首先,凤梨较之其他果品上市时间早,打了“时间差”;其次,澄迈县凤梨产业协会借助博览会等平台,向全国大型超市、水果市场客商推介澄迈凤梨,大幅提升了品牌知名度。
“实现市场突围的另一个关键在于标准化生产。”王恒介绍,在协会的推动下,澄迈凤梨产业链各环节不再“各自为战”,其统一标准的种植、管理技术和分拣标准,都很对外来客商的“胃口”。
“以澄迈农业互联网产业园内的分拣工作为例,我们严格按照色卡、尺寸、图片等统一标准进行分级打包,淘汰率达35%。”王恒说,经过严苛的分拣后,客商可在产业园采购到符合需求、品质稳定的凤梨,“客商时间成本和面临的市场风险均明显下降,订单也随之增多。”
补齐加工短板,加强统筹规划| “黄金果”还需再沉淀
今年3月,澄迈凤梨市场空前火爆,高峰期时,澄迈农业互联网产业园的员工每天要分拣打包11.2万斤凤梨鲜果。海南苗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苗玉刚记得,企业春季采收的650余亩凤梨,早在3月前便被预订一空,“有的人没有提前预订,跑了多家农户都买不到货,说凤梨是‘黄金果’已名副其实。”
但在王恒看来,这颗“黄金果”仍待沉淀。一方面,澄迈农业互联网产业园现仅有两条自动化分拣生产线,即便24小时运转,仍难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鲜果分级虽已统一标准,但具体分拣、认定工作大多仍依赖人工,效率、准确率存在局限。
将“琼台1号”大菠萝引种到澄迈的台商林文定也向记者表达过自己的忧虑:近年来,澄迈许多种植户转行种植凤梨,若发生大面积鲜果滞销事件,当地又没有足够的加工厂进行二次加工,产业的大体量便容易引来大麻烦,“这需要未雨绸缪,提前统筹。”
分期分段种植,避免集中上市|整合资源统一发展
在澄迈县凤梨产业协会会长黄华茂看来,凤梨种植户数量和种植面积的增长,代表着机遇与挑战,“解决农业产业体量不断增大的问题,除了延长下游生产链,通过加工进行‘消化’外,还可以通过整合人才、土地、作物等资源,统一谋划发展订单式农业来破局。”
黄华茂表示,协会将让协会的种植户按照各自所擅长种植的凤梨品种、知识领域分成小组,由技术最好的种植户担任带头人,负责组内的农技指导等工作。此外,凤梨四季皆可产果,协会将根据订单数量,安排种植户分期、分阶段种植,避免集中上市、彼此“撞车”。
除此之外,澄迈农业互联网产业园正计划投入400万元,从西班牙引进全自动分拣流水线。“这条生产线投产后,机器不仅可直接测算凤梨鲜果的大小、甜度等,还可对‘水菠萝’等多种问题进行直接检测并及时剔除,将大大提高分拣的效率和准确率。”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园区还筹划与盒马鲜生、菜鸟物流加强合作,力争实现消费者一键下单,果品24小时内送到,让澄迈凤梨进入更多消费者的“果盘”。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