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这样说,我们这样做丨心怀“国之大者” 三亚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刘丽萍
风起南海之滨,潮涌琼州大地。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海南三亚、五指山、儋州等地,深入科研单位、国家公园、黎族村寨、港口码头等进行调研。
当再一次来到海南,蓝图一个个落地,时光里的发展变化令人感叹。习近平总书记观感深刻:“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进展明显,整体推进蹄疾步稳、有力有序。”
殷殷嘱托,浓浓厚望。作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排头兵,三亚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向深海出发、在南繁育种、往太空探索,奋力打造深海、种业等科创高地,一幅跨越山海的丹青长卷正在崖州湾畔起笔,擘画着海南自贸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致力于做好种业创新。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供图
潮起天之涯——
做好种业创新 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海南之行第一站,是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在同科研人员交流时,总书记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这对种业科研工作者来说,既是鼓励,也是要求!”海南省崖州湾种子实验室主任杨维才院士表示,我们要把这个实验室规划好、建设好,落实总书记关于种业创新、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要求,要为国家种业的自立自强、种业自主可控、粮食安全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之所以被寄予厚望,因为这里是“育种摇篮”。这里具有承接组建以种质资源研究为核心的国家实验室的独特优势和条件,全国70%以上的植物新品种都经过南繁选育,目前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已完成26.8万亩科研育种保护区、5.3万亩南繁科研育种核心区、5000亩生物育种专区划定工作,建成了18.75万亩高标准农田。

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做研究。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供图
崖州湾科技城聚集了一批种业“国家队”,已建成种子精准设计与智造创新平台、南繁作物表型鉴定平台、农业生物多维组学分析平台等多个种业科技创新平台。同时,全国各地400多家南繁单位在海南设立稳定的科研育种基地,包括数十名院士在内的8000多名科技人员活跃在此,为种业核心技术问题攻关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海南自贸港还具有吸引国际种业人才、实施种子种业开放、扩大种业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政策优势。
在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总书记勉励科研人员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农业科研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拿出十年磨一剑的劲头,勇攀农业科技高峰。
牢记殷殷嘱托,扛起时代使命。杨维才院士表示,实验室将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围绕种子创新与种业全链条布局,积极通过统筹整合崖州湾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和国内优势力量,搭建种子精准设计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平台、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先行试验区,实现智慧农业研发与示范,推进产业孵化与成果转化国际一流的农业领域科技创新平台。

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科技战略力量。崖州湾种子实验室 供图
下一步,实验室还将按照种业“理论创新-技术集成-设计育种-产业孵化”全链条布局,构建完整种业科技创新链,针对种子“卡脖子”关键问题和海南农业发展需求,采用“揭榜挂帅”、自主部署等方式进行攻关,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以海南为中心,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种子科技创新中心,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的重要科技战略力量,为南繁硅谷插上中国种子创新的“芯片”,为种业发展加速加码,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海南一粒粟,牵系中国粮。6月的崖州湾畔,青山远黛、近海如靛,关于种业创新的奋斗故事,还在挥毫续写……

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于2019年11月入驻三亚深海科技城。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 供图
风从海上来——
以科技创新为引擎 做好“经略海洋”大文章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从“浅蓝”到“蔚蓝”,再到“深蓝”,这些年,海南用实际行动努力做强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科技,在“海洋强国”的伟大征途中乘风破浪。
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浓浓关怀,殷殷期盼,在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师生心中激扬起逐梦蔚蓝的澎湃力量。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教授赵玮坚定地说:“总书记为我们绘制了一个总体的蓝图,我们以后会按照自己的学科划分和专业特长,在整体蓝图里发挥自己的作用。”
因海结缘。这所以海洋教学为特色的高等学府,于2019年11月入驻三亚深海科技城,围绕“深海”和“热带”两大主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海南地域特色谱写“向海图强”的乐章。
在一望无垠、深邃壮美的南海,一张无形的大网正在时刻运行着。这就是目前国际上规模最大的“空-天-地-海”一体化区域海洋观测系统——“南海立体观测网”。它聚焦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重大需求,自2009年开始构建以来,已经在南海连续运行十几年,获取的南海长期连续观测数据占我国总量80%以上。
除了“南海立体观测网”,正在建设中的“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也是一大神器,二者都服务于海洋强国建设对海洋环境信息的需求。“南海海洋大数据中心”是以“南海立体观测网”获取的大量海洋环境长期连续观测数据为主体,同时融合崖州湾科技城其他入驻科研机构在南海的观测数据打造的“海洋大数据+”平台,通过共建、共享、共赢的模式,在服务国家海洋安全、资源开发、防灾减灾、海洋经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略海洋,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重任在肩。围绕“深海”,建设运行深远海立体观测与信息服务中心,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南繁”(水产),建设运行热带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开发与种业工程实验室,突破水产种质创制核心技术、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工程体系,保障我国蓝色粮仓的种源自主可控。
经略海洋,中国海洋大学三亚海洋研究院坚持人才为先。研究院现有400余名硕士研究生,下一步将构建以应用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以质量为核心的“3+1”周期教育教学新模式;集聚服务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师资队伍,厚植“海南基因”,培养海南急需和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我们一定不负期望,聚焦海洋科技自立自强,大力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培养一流海洋人才,突破一批海洋科技技术,为服务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面向未来,三亚海洋研究院执行院长邵长江信心满满。
在世界的聚光灯下,三亚这座海滨之城早已成为许多人心中的“诗与远方”,“水清滩净、鱼翔浅底、人海共生”的海洋生态画卷渲染了鹿城底色。
你听,这里还有激荡蓬勃的海洋奋进曲,广聚“向海而兴”的共识,续写“海纳百川”的蓝色华章……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