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三亚“开花结果”(2020年非遗文化传承人)

三亚 0 2995
 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三亚“开花结果”(2020年非遗文化传承人) 三亚

  在三亚市群众艺术馆展出的色彩鲜艳的黎锦

 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三亚“开花结果”(2020年非遗文化传承人) 三亚

  学员们制作的黎陶作品

 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三亚“开花结果”(2020年非遗文化传承人) 三亚

  学员们认真学习“双面绣”

 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三亚“开花结果”(2020年非遗文化传承人) 三亚

  黎陶“千眼陶”(翻拍)

 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三亚“开花结果”(2020年非遗文化传承人) 三亚

  学员符海翠认真制作黎陶

 文化部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计划在三亚“开花结果”(2020年非遗文化传承人) 三亚

  学员培训后做出来的图案精美的黎锦

  “黎锦光辉艳若云”。2015年,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成功申报成为57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学校之一,并于2016年开始举办黎陶技艺和黎锦技艺的培训工作,如今,一批结业的学员学成归来后,自主创业,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通过培训,学员们普遍认为,培训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黎族传统手工技艺是一笔巨大的致富,一定要多向长辈及传承人学习,将黎陶黎锦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8月31日,在三亚市群众艺术馆二楼展厅,130余件精美的黎陶、色彩鲜艳的黎锦吸引着观众驻足观看,展出的每一幅作品都制作精巧,富有夸张和浪漫色彩,图案花纹精美,配色调和,鸟兽、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博得参观者的一致好评。据悉,这些作品并非“非遗传承人”所作,而是出自“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新学员之手。

  去年以来,由国家文化部、教育部主办,省文体厅、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承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黎陶、黎锦技艺培训班”在三亚举办。来自三亚、五指山、保亭、东方、乐东、白沙、昌江、陵水、琼中等市县的学员积极参加了培训学习,并获得了结业证书,成为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如今,一批结业的学员学成归来后,自主创业,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家文化部、教育部在海南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方面的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三亚日报记者采访了该项目组负责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符玉梅。

  培训计划:

  让黎族传统手工技艺走进现代生活

  2015年下半年,文化部、教育部正式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试点工作。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成功申报成为57所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学校之一,并于2016年4月起开展培训,培训学员共370人次,学员来源农民、民间艺人和自由职业者。涉及黎族纺染织绣技艺、黎族原始制陶技艺、黎族剪纸技艺等传统工艺项目。一批学员获得了结业证书,一些学员成为当地非遗传承的领头人。

  “黎族制陶技艺的传承不仅对黎族传统文化保护起到积极作用,还能促进黎族地区农民的就业和增收。”符玉梅介绍说,培训主要面向海南各市县从事黎陶制作、黎锦纺染织技艺的县(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或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认可的徒弟、子女或从业者。

  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文化部、教育部共同实施的针对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人群的教育活动,着眼于“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旨在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群的研修、研习、培训,帮助非遗传承人群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提高中国传统工艺的设计、制作水平,促进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促进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促进就业增收。该计划对于推动相关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据该项目组执行人、海南热带海洋学院讲师杨丽介绍,培训班师资力量雄厚,任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班主任都经过进精心挑选,在教学方法上更是精益求精。培训采取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师资互补的方式进行,着力提升学员的文化素养。

  通过课程学习,让学员们深刻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培训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传承黎族传统织锦技艺的制作前提下,使学员建立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现代生活、现代市场相结合的意识,让黎族传统手工技艺走进现代生活,现代设计走进传统手工技艺,推进传统手工技艺在当下的传承和发展。

  将黎陶黎锦技艺传承下去

  “开设培训班目的是帮助普通百姓掌握优秀传统文化和重要技艺,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提高学习和传承能力,更好地为非遗传承服务。自开展培训班以来,参训学员已为社会培训黎锦黎陶达1000人次以上,成为一支非遗文化传承不可估量的力量。”符玉梅说,通过培训,很多学员表示,一定要多向长辈及传承人学习,将黎锦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通过这次系统的学习,我对织锦的色彩搭配更有把握了,一定会好好传承这项技艺。”8月31日,来自白沙的学员符连英在黎锦技艺培训结业典礼上高兴地说。

  来自五指山的黄燕欢非常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在一个月的学习时间里,和其他学员相互理解、包容,相互学习、交流,建立了和谐的学习氛围。她说:“我好开心,学到很多东西,认识很多姐妹”。

  学员吉菊连认为这次培训办的非常有意义:“不仅充实了更多的理论知识,在培训中都有所感动和收获。”

  来自三亚的年龄最小的学员陈玉莲,今年只有19岁,听课特别认真,经常与老师们互动,其织锦作品也得到老师们的充分肯定,她表示,一定要多向长辈及传承人学习,将黎锦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在学习生活中,所有学员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不但学会了黎锦技艺,同时也收获了难舍难分的情感和友谊。

  在培训课间,来自保亭的学员王小兰说:“没想到黎锦这么美,这么多花样,我们一定要将黎陶黎锦技艺传承下去。”

  黎陶班优秀学员符亚芬、王玉花、符海翠等三人代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非遗项目组参加第四届中国(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并在博览会上做黎陶技艺活态展示,引起人们的关注。

  学员们普遍认为,培训班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制陶培训: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符玉梅介绍说,在黎陶技艺培训方面,培训课内容既有黎陶技艺发展历史现状与当代价值、黎族图样分析、黎陶纹样创新设计与制作、黎陶设计与造型基础等课堂教学,也安排黎陶加工制作、拉坯成型与镂空法训练、现场烧制介绍等实践教学,同时还组织学员到海南省博物馆、海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地考察观摩。

  据考证,制陶是黎族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在史前时期,海南岛上已有黎族的先祖在此活动。作为海南最早的移民和开发者,他们陆续登上这块岛屿后,大致沿各大河流上溯至岛内南半部地区繁衍生息,也由此在荒岛上留下了特有的文明印痕。陶器就是古人类维持正常生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器具,黎族原始制陶技术自然留下文明的印痕。

  黎族原始制陶技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海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三亚市和昌江黎族自治县文化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开展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就目前的保护、传承情况看,宣传力度略显不足,社会各界对黎族原始制陶文化的了解不够,这是制约黎族制陶文化在海南旅游市场中快速发展的瓶颈问题。

  据“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项目组”编写的教材显示,三亚市为了保护黎族原始制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将在天涯海角一带启动一个黎陶文化村项目,项目建成后游客可以在黎陶文化村现场观摩黎族原始制陶技艺,欣赏黎族特色歌舞表演,还可以品尝黎族特色美食。同时,游客还可以亲手制作各种陶器,体验黎族原始制陶文化的趣味,黎陶文化广场上还设有篝火晚会,游客可以与当地村民一起载歌载舞,领略海南黎族社会的风土人情及传统文化的浓厚韵味。

  黎锦培训:传承指尖上的文化艺术

  “在黎锦技艺方面,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课程设计包含文化艺术理论基础、设计基础、观摩

  交流、创作展示等,理论和实操同步进行,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知识及传统技艺所需的国画白描、色彩基础、造型基础、设计基础等方面的培训等。”符玉梅介绍说。

  “海南黎族的织染技艺历史悠久,特点鲜明。黎锦构图和图案都非常精美。”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执行会长李是亨说,“黎锦技艺是黎族人民创造的一项古老的文化,是黎族妇女聪明和智慧的结晶,也展示了黎族妇女运用植物染料染色的高超技艺。”

  据史书记载,黎族传统棉纺织工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包括纺、染、织、绣四大工序。自汉代以来,黎锦已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贡品。

  清代文人程秉钊用“黎锦光辉艳若云”的诗句来赞美巧夺天工的黎锦。黎锦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主要是做工精细,美观实用,在纺、染、织、绣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

  一种工艺存续数千年,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观。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手工纺织技术面临着被机器织造全面取代的命运,20世纪50年代,掌握传统纺织技艺的人数已不足1000人,且多为年过七旬的老人。其中掌握双面绣技艺的仅有5人,龙被制作技艺则已无人能够完整掌握,由此,保护该项遗产迫在眉睫。

  黎锦纺染织绣技艺自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在文化部、财政部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海南各界认真履行各项保护措施,加强了对该项目的保护,有效改善了其濒危状况。

  海南各地的黎锦风格多样,有的古朴淡雅,有的华贵富丽,有的潇洒轻盈,充分表现了黎族人民的才能和智慧。

  黎族传统手工技艺是笔巨大的财富

  符秀英原是白沙黎族自治县的下岗女工,通过学习双面绣,成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双面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作品不但卖得好,如今,还应邀到各地讲课,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好,生活走上小康之路。

  来自五指山市的黄燕欢是“研修研习培训班”第一批黎锦技艺的学员,她的奶奶、儿子一家祖孙三代都传承学习织黎锦,并把黎锦当为产业来做,经济收入一年比一年好,今年还建起了楼房。

  来自白沙黎族自治县的符海翠在外打工十几年,一直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自参加黎陶技艺学习后,学成归来,作品送到成都参加展出受到好评,她本人作为传承人应邀参加第四届中国(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并在博览会上做黎陶技艺活态展示。如今正在筹备成立黎陶合作社,走传承与发展之路。

  昌江学员刘梅珍以合作社为契机,将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与推动旅游业发展相结合,极力争取使合作社成为昌江县重点项目推进,成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支独秀,为当地老百姓闯出了一条农村妇女创业致富之路。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直以来,我省十分重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特别是注重对本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开发。”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协会执行会长李是亨接受三亚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海南旅游业上了一个大台阶,黎族传统手工技艺也越来越多地被游客认知。民族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其价值在现实生活特别是旅游市场中正在强烈地展现出来。然而,在海南旅游市场上,黎族传统手工产品还不够丰富,业态还比较传统。在未来的日子,如何深入挖掘黎族传统手工文化的市场潜力,使其成为一支生力军,成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为海南民族地区带来更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让保护、传扬和创造致富进入良性循环,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文化部#开花结果#培训计划#人群#三亚#传承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