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城的桥:悠悠古桥续传奇(文城讲述)
文城东南一座信用桥,凝结着陈是集的人格节操。
文昌“便民桥”,也叫“记耻桥”,1982年改名为“攻关桥”。
记耻桥———便民桥———攻关桥
窥见人文环境与礼义廉耻
文昌便民桥,也叫记耻桥,现叫攻关桥。据记载,这座桥始建于宋代。关于这座桥,从名称的变化到形状的变化,到周边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窥见文城人文环境与礼义廉耻。
从旧县治图上看,便民桥位于城南,与旧城南门“来薰门”遥遥相对。从传统习惯来看,来薰门的深刻含义是“薰风南至”。所谓薰风,即柔和的南风。《庄子·天下》篇曰:“薰然慈仁”,说的是善政,和顺,便民。在这里建便民桥,的确方便商旅,惠泽百姓。
当年的便民桥,正对着三合街,是旧县治的交通要道。可想而知,建起了这座桥,对终日往来于城南关帝庙、天妃庙、紫云庵和周边农村的芸芸众生,那是何等的方便。
据载,当年便民桥常毁于水患,屡毁屡修。旧志云:明正德年间(1506~1521),便民桥毁于洪水;清咸丰年间(1851~1861),洪水再次摧毁桥梁,乡贤林老兰出资重建。
林老兰是何许人也?他为何要出资重修便民桥呢?这是一个见义勇为的故事,是一个关于误伤他人,正视自我,悔过自新,敢于承担,流传很广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文昌东路镇大丰村林老兰。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林所秩是知名举人,在地方上颇有威望。得家学熏陶,林老兰知书识礼,为人正直,爱打抱不平。
一天上午,林老兰上街。走近闹市,忽听前面人声鼎沸,市民四散躲避。原来是一醉汉站在街道中心,在大庭广众之中大发酒疯。市民告诉林老兰,每逢这个醉汉撒野,常常路人被打,摊贩被踢,店铺关门,避之唯恐不远,无人敢近前规劝。
有人对林老兰说:这种场景,屡见不鲜,任其所为。正说着,只见醉汉一身酒气,满嘴胡语,口喷唾沫,向林老兰走来。本来,林老兰想劝告他,不料醉汉却趁其不备,一把揪住林老兰的衣襟,撒起野来。就在这时,林老兰挥动手中烟筒抵挡,醉汉居然动拳动脚,动起武来。林老兰一怒之下,以烟筒自卫还击,无意中击中头部,醉汉跌倒在地,动弹不得。当时,市民以为是醉汉装醉,不料扶至家中竟气绝身亡。
醉汉死了,家人告状,衙役拘押,县官审理。大堂之上,林老兰如实申诉。他说:“吾此物非杀人之物,其地非杀人之文城历史悠久,古镇山明水秀。山是紫贝岭,水是文昌河,文城就坐落在紫贝岭下。紫贝泉流潺潺,波光粼粼,环绕古城,分别在城东、城南和城西形成3条丫杈形的河沟。文城先民了然优境学,傍河而居,环境优美,生活便利,所以旧文城也叫“便民市”。于是,便留下了与便民有关的传奇故事和人文精神。
一座建于宋代的便民桥,名称三变,从名称的变化到形状的变化,到周边地理环境的变化,可以窥见文城人文环境的变迁与重礼义廉耻的传统;而文城东南紫贝岭下的信用桥,凝结着明代诗人陈是集一诺千金的人格操守……地,吾人非杀人之人。”围观市民作证,大家七嘴八舌,说当时手执烟筒,上前劝告,醉汉动武,林老兰自卫,是失手误伤,非故意杀人。况且,事由醉汉引起,并非林老兰责任。县官也知醉汉闹市撒野,扰乱治安,咎由自取。但是,人命关天,总得有个说法。林老兰说:“人不可以不知耻,知耻可不耻矣!吾误伤他人,愿赔礼道歉。”众人纷纷为林老兰鸣不平,县官顺水推舟,问林老兰“意欲何为?”回答说:“愿重建便民桥记耻。”县官询问醉汉家人,家人无言以对。
就这样,林老兰出资,重建便民桥。对此,承包重建桥梁的工匠很受感动,在栏杆的设计上别出心裁,特意雕刻睁大眼睛的“公仔头”,意在告诫行人睁眼看人情世态。
因此,便民桥也叫“记耻桥”,又叫“公仔桥”。后来,市区扩大,河道疏浚,桥梁扩建,于1982年改名为“攻关桥”。今天,这座桥梁仍在述说“便民桥记耻”的故事。
太平桥—信用桥 凝结陈是集人格节操
信用桥,在文城东南紫贝岭下,原名太平桥,这是一座动人心魄的古桥。
据记载,太平桥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琼州大地震,桥梁崩塌,经久未修。其时,人们在河中放几块大石头,让过往行人“摸着石头过河”。
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文昌迈号地平村陈是集应乡试赶考,嫂嫂挑担送行,至太平桥,河水上涨,淹没河中踏脚石,嫂嫂过河看不清楚,跌入河水,浑身湿透,又气又怨。当时,陈是集非常难堪,不知如何是好,立誓“吾若得中,必修此桥。”
《文昌县志》记载:陈是集,字虚斯,号筠似,别号双峰居士,明代着名诗人。陈是集少有奇悟,志向高远,勤奋好学,于明天启元年(1621)乡试名甲乡里。可是,两赴殿试,陈是集都名落孙山。怎么办?赴乡试之时,嫂嫂过河跌倒,自己发誓立志修桥,岂能言而无信。为此,他十载寒窗,悬梁刺股,终于在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任兵部观政。
为官没有多久,陈是集母亲因病过世,他请假归里,安葬祀奠,以尽孝节。丁忧其间,陈是集不忘誓言,捐资修复了太平桥。因为这一善举,使文昌河畅通无阻,两岸百姓非常感激。于是将太平桥改名为“信用桥”。
陈是集立志为善,言而必信,一座信用桥,凝结着他的人格节操。
孤寒仔探母 承先桥精神永续
笔者专程到文城东横山村,只为寻觅与“承先桥”密切相关的一块石碑。
寻寻觅觅,终于找到那块苔痕斑斑的石碑。虽然几百年风雨剥蚀,碑面文字漫漶不清,但流传在民间关于建造承先桥的传奇故事与人文精神却永远无法湮灭。
承先桥位于横山口,古称云庄渡,后称横山渡,以前没有桥,靠渡船或淌水过河。传说云志高幼年失怙,6岁那年坐在横山渡口,不幸被清兵捕掠,从此与母亲失散。
云志高被掠往福建,被遗弃流浪街头。他流落会稽,被一户周姓人家收养。由于志高天资聪明,勤奋读书,考中监生,授职州同,治理有方,政绩突出。康熙三十九年(1700),探得母亲音信,志高思家心切,被获准返乡探亲。到了河边,望着河水,想起30年前母亲背他过河的场景,云志高眼泪夺眶而出。推己及人,他决意捐款造桥。
康熙四十五年(1706),桥梁建成,云志高命名为“承先桥”,寓意“承先顺母志也!”建桥承先顺母,百姓深为其所作所为而感动,所以称该桥为“孤寒仔桥”。如今,康熙五十七年(1718)立于桥头的《创建云庄渡承先桥碑记》,记录了建桥的原因与经过。碑文曰:“县东去二里许,有渡曰横山,有云氏聚族世居近此,故又名云庄渡。河面宽数十丈,海水由清澜港达于此,潮汐日至……慨然捐数千金,采巨石跨河为梁”;“始于庚辰冬,落成于丙戌春……桥名承先者,抑余闻奉其母太安人命为此,故名以纪”。
时隔300多年后,志高探母故事仍在流传。乡亲们说,离家还有一里地,志高就一路哭喊,一路跪拜,一路叩头。十乡九村的父老乡亲,莫不为这孤寒仔伤心落泪。
如今,新桥建成,承先桥早已消失了。可是,承先桥的精神将永远长存。(蒙乐生)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