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市公坡镇五一村:革命老区换新貌 群众生活谱新章(文昌市公坡镇改造)
文昌市公坡镇五一村是琼崖革命首个乡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新时代,五一村依托红色资源和生态优势,发展壮大灯笼椒种植等特色产业,实现了群众脱贫增收,革命老区焕发出乡村振兴的新活力。今天的《琼崖新貌》系列专题报道,让我们走进五一村,感受老区的新变化。

1927年8月,受中共琼崖特委指派,许侠夫、罗文淹在公坡镇五一村委会茗山村发动成立了文昌列宁乡苏维埃政府,成为琼崖革命的第一个乡级红色政权,茗山村冠名为“红场”,办公室设在“红场”周姓祠堂。由于周姓祠堂曾两次遭毁坏,2003年,经过与村民多方沟通协商,五一村在村委会旁建设了占地面积139.52平方米的文昌列宁乡革命历史纪念馆。现纪念馆一楼展厅内展示了许侠夫、罗文淹等革命先烈的生平简介,以及文昌列宁乡苏维埃政府主要机构和组织人员名单。二楼展厅内通过图文资料,展示了文昌列宁乡播下革命的种子,在广袤的琼州大地生根、发芽,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革命洪流,为海南“坚持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文昌市公坡镇五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道光:“在2003年的时候,村民自发筹建了文昌列宁乡革命历史纪念馆,我们平时也会在这里举行党员学习活动,目的是让大家铭记历史,不忘来时路。”

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留下的革命传统,始终激励着五一村党员干部群众接续奋斗。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五一村成立了五荣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利用专项资金,承包茗山村牛水洋坑的50亩田地,建设瓜菜大棚种植瓜菜,打造反季节瓜菜生产基地。在五一村委会茗山村牛水洋坑田地里,黄灯笼椒喜获丰收,并且价格平稳销路无忧,村集体经济发展添上特色新产业,产业振兴呈现出喜人态势。

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五一村利用革命老区乡村振兴示范区资金,对村里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进行改造。现如今,村子环境变好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村民有了更多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生活也变了样。

文昌市公坡镇五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道光:“现在我们党支部继承优良的革命传统精神,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逐步完善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随着村中产业进一步发展,村民的(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7000多元,村民们也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文昌市公坡镇五一村委会茗山中村村民张朝颜:“政府扶持资金建设村庄,村民作业的作业,养殖的养殖,就业的就业,发展(经济),生活越来越好,村庄也干净,建设哪里都好看,村民很满意,心情也好。”

据介绍,五一村还计划将文昌列宁乡革命纪念馆打造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教育基地,同时结合红色景区建设,将其与宋氏祖居、东郊椰林、张云逸纪念馆等景点连成一条新的红色旅游路线。同时,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建设果树种植示范点及文昌鸡养殖项目,引领五一村村民向多元化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提升,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文昌市公坡镇五一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道光:“下一步,我们将以纪念馆周边为基础,挖掘红色资源,在纪念馆周边打造连片的、具有休闲性、高效性、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综合产业园。”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