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丘濬:清梦时时到海南(丘浚是谁)
海口市府城镇文庄路上的丘濬塑像。记者 李幸璜 摄
丘濬的《大学衍义补》书影。(资料图片)
丘濬故居位于海口市府城镇金花村。记者 李幸璜 摄
自2007年进行考古发掘之后,丘濬墓的享堂遗址又于今年5月中旬被重新清理。海口文物部门计划在遗址上建一个与地面持平的玻璃罩子,让市民和游客可以直观地观赏地面下的享堂原貌。
丘濬(1418—1495),字仲深,海口府城金花村人,谥文庄。他是明代著名的政治家、理学家、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被明朝皇帝誉为“理学名臣”。
理学名臣无双士,海南儒人第一家。丘濬一生仕途顺畅,官至卿相,且著书立说,为世人敬仰。世事沧桑,经历了宦海沉浮,晚年的丘濬盼望着告老还乡,盼望着重新踏上故乡的土地。思乡成为丘濬的心病,时有诗作表白其思归之意。当年遥指中原的豪气,已变成落叶归根的企盼。但自进士及第外出为官后,丘濬便极少有机会回到故乡。
和所有长年奔波在外远离故土的人一样,乡愁成为丘濬一生挥之不去情结。海南学者王春煜在一篇专述丘濬诗文的文章中称,丘濬的诗作中直抒思乡或相关的有八十篇之多。
文为心声,故乡之于丘濬,是剪不断也割不去的情,“何日得酬投老志,杖藜随意踏花阴。”海南日报记者翻阅丘濬的一些著作,并寻访丘濬的后人,从字里行间,言内意外,追寻丘濬晚年的切切思乡之情及殷殷报国之志。
清梦时时到海南
“屈指明年六十三,人情世态饱经谙。同多黑发不曾白,无数青衿自出蓝。大半交游登鬼录,一生功业付空谈。不堪老去思归切,清梦时时到海南。”———丘濬《岁暮偶书》(1482年)
1491年,71岁的丘濬被皇帝加封为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明史》中称,尚书入阁者自濬始。“臣闻人臣竭诚尽忠以报国,必于少壮之时,强力之日,……苟或时过然后用之,则年既耄矣,力既衰矣。……虽有可用之才,决为之志,势不可强,时不再来,虽有才智机巧,亦末如之何也已矣。”这一年,丘濬三次上奏请辞。奏疏的言辞间表明,不是丘濬不想报国,而是年老体衰,有心无力。但,皇帝坚决不允。无奈,此时已体弱多病的丘濬只有强撑年老之躯入阁参政。
此时的丘濬,十分怀念家乡,怀念家乡的学士庄,他唯有把心头的苦闷诉诸于笔端,“一簇园林自所陪,四周竹木手亲栽。亭中游客应常念,天上主人何未回。旧业荒凉悲子逊,野花烂漫为谁开。圣恩怜老容归去,一日居闲乐也哉。”故乡的竹木、故乡的野花、故乡的亭园,还有故乡的亲人,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了。
丘濬一心辞官归田,不想枉费朝廷的高官厚禄,阻碍贤才的仕途。1492年,丘濬又上《壬子再乞休至奏》,以目疾为由请求皇帝允许他致仕,放归故里,但皇帝又不允。丘濬唯有悲叹:“又是一冬归不去,宦情乡思苦凄凄。”
1494年,丘濬又上疏请求致仕,皇帝又不允。
“故园松竹渐成林,无夜思家不上心。何日得酬投老志,杖藜随意踏花阴。”可惜,《光禄大夫武英殿大学士文庄丘公神道碑文》上记载,直至病逝前,“公无岁不求归,前后凡十三疏,上皆不允”。丘濬终未能在生前的最后时光,再看一眼心心念念的故乡景,再喝一口清澈甘甜的家乡水。
思归未敢忘报国
虽然归乡之念切切,但古稀之年的丘濬从未忘却其报国之志。
1487年至1505年是明孝宗在位的“弘治朝”,也是明王朝近3个世纪历史上又一段“黄金时代”,对内罢黜奸佞小人,整理内政,修治黄河,改革税制盐政,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修正司法条例,废除苛刑严政,整理天下典籍,减轻百姓负担,清丈土地,遏制兼并;对外整顿防线,收复哈密,阻遏鞑靼进攻,18年间文治武功良可称道,史称“弘治中兴”。这背后,有丘濬的一份功劳。
强烈的忠君爱国之心支持着晚年的丘濬继续站立在朝堂上。他坚持埋头撰述,终于将《大学衍义补》一书于1487年呈献给初登帝位的明孝宗。这部30万字巨著,全面论述了此时明王朝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一针见血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两大关键———效率、税制。在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上千年的中国,第一次鲜明提出了商品经济是国民经济根本的主张。皇帝读后十分欣赏,当即下令刊印全国发行。正是以这部《大学衍义补》为参考,少年登基的明孝宗大刀阔斧,开始了对于大明王朝政治经济的全面整合。
在成为“阁老”后,丘濬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支持盐政改革。1492年,依新任户部尚书叶淇陈奏,明孝宗正式改革盐政,由原来的“以粮换盐”变为“以银换盐”。一字之变,即引得商人纷纷响应,国家得到大笔收入充实国库,北方盐业贸易也因此繁荣。此奏议虽有叶淇提出,但身为阁老的丘濬是坚决的支持者,不但在朝堂上极力赞同,更与反对改革的徐浦等人据理力争,而他更看到了叶淇看不到的地方,奏请皇帝用政府行为“宏观调控”,防止银多粮少造成物价飞涨。可惜的是年轻急于求成的明孝宗这次并未采纳,导致数年以后北方边境粮食价格暴涨。
终得魂躯归故乡
1495年,二月初四,丘濬病逝于京师官邸,终年75岁。明孝宗下旨辍朝一日,赙宝钞一万贯,追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三月十二日,明孝宗又撰写了《特赐谥策文》,命行人宋恺扶灵将丘濬遗体运回海南安葬。
生前,丘濬已为自己选定了在故乡的长眠之所。据《中华丘氏大宗谱》(海南省海口分谱)中记载,1492年,自知天年不久的丘濬,托学士张东白代找风水师为其在海南寻觅某地。张东白推荐了当时全国闻名的风水师徐豹。徐豹到达琼州府后,直接找到丘濬的学生、著名诗人王佐,二人一起察看了陶公山、博苍山、五龙池等地,并详细画图加注。徐豹拿着地图回京请丘濬选择,最终丘濬选定了水头村五龙池的高丘为自己的最后归宿地。
1496年,丘濬下葬于琼州府城西八里水头村五龙池之原。这位时时不忘归乡的老人,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故乡。
《中华丘氏大宗谱》中记载了丘濬下葬时的一件轶事。据传,下葬当日,风和日丽,琼州府许多官员都来参加葬礼。当葬礼即将完成时,突然从府城方向飘来一大片乌云,待近时却是数千只乌鸦。民间传说乌鸦是鬼魂之鸟,因此陵园里的人都吓得跑光了。这群乌鸦围绕着丘濬坟茔盘旋不止,哇哇叫声如泣如诉。约两个时辰后才恋恋不舍飞离,不知所踪。当地乡亲议论纷纷,认为这是由于1434年琼州大饥荒期间,丘濬祖父乐善好施,不但施粥赠茶还乐捐坟地,年幼的丘濬在每年清明与祖父一起祭拜这些亡魂,因而受阴间孤魂感恩前来送行。
500余年过去,这起流传于民间的轶事已无从证其真假,但丘濬乐善好施的故事却实实在在留存世间,海口市秀英区石头山镇施茶村就是佐证。《琼山县志》记载,1469年,丘濬母丧,回乡守孝。这期间,随风水先生寻找葬母风水宝地的丘濬,来到石山一带勘察地形。当时,施茶村附近是连接府城与澄迈的官道中点,途中商客学子络绎不绝,但遗憾的是这里一片荒芜,人烟稀少,在炎炎烈日之下,在路上的人们找不到一处休息喝水的地方。丘濬眼见此情景,心生怜悯,于是捐资在这里建起了一座凉亭,又雇人长期在此烧水施茶,普惠路人。
岁月流转,丘濬的时代早已远去,丘濬的故事已成为传说,但他留存于世间的,不但有“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的灵秀诗句,更有其超越时空的思想,直到今天还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位于海口市水头村的丘濬墓。记者 李幸璜 摄于2010年5月
随着丘濬墓修缮工程进度的推进,2007年发掘时发现的享堂遗址,目前已逐渐清理出来,显露出真容。记者 武威 摄
丘濬墓享堂遗址采样准备工作日前经海南媒体报道后,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丘濬墓园的关注。历史上丘濬逝世后享受了何种规格的墓葬?岁月流转间丘濬墓园经历了哪些风雨?经过修缮后的丘濬墓又将以何种新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
连日来,海南日报记者走访了海口市文物部门及丘濬墓的守墓后人,通过他们的讲述勾勒出了500余年来丘濬墓的沧桑历史和新貌蓝图。
松柏葱葱,清风徐徐。石羊、石马、石虎静静地站立在墓冢后矮矮的围墙边上,倾听风过树梢的声音,墓碑上鲜红的字迹无言地向来人述说主人尊贵的身份,古朴幽静。不远处,一台挖掘机正挥舞着手臂挖掘着泥土,几名工人冒着烈日在奋力清扫着,一片繁忙。这是丘濬墓修缮保护工程现场。
几经修葺 明代原貌无从知晓
1495年,丘濬逝后,明孝宗命礼部尚书倪岳、左侍郎徐琼谕祭,并命行人宋恺护棺丧归,同时派遣工部差官造坟。丘氏家谱中记载,丘濬钦赐葬于五龙池之原,庄名“水头”,坐丙兼午。时钦差督造坟茔的官员为工部进士陈元,丘濬墓园工程浩大,全部竣工费时将近4个月。
“最初的丘濬墓园确切原貌,目前尚无法考究。”海口市文物局局长王大新说,历史上对丘濬墓的记载非常有限,丘氏族谱中关于墓本身的叙述也不多,所以丘濬墓在明代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无人知晓。且历年来经过数次破坏与修缮,如今只能根据明代官员的丧葬礼遇去推算墓园原貌。丘濬是内阁大学士,是正一品的官员。按照明朝规定,一品官员丧葬礼遇是坟地广阔不得过九十步,坟高不得过一丈八尺,坟墙高不得过九尺。坟前允许立石翁仲、石虎、石羊、石马、石望柱各一对。将明朝的尺度换算后,丘濬墓墓墙不得超过144米,坟冢不得超过6米,墓墙高不得超过3米。
丘濬墓历代修葺不衰。据《中华丘氏大宗谱》(海口分谱)中记载,清光绪十五年(1889)观察使朱亮生主持重修丘公墓,开坟前神道碑始出土,修墓完仍旧安置。1923年国民堂政府又拨专款修缮丘濬墓。1986年,海口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丘濬墓,修复主墓、碑记、石香炉、神道、石牌坊。
经过历次修葺的丘濬墓有何变化,只能从前人的著述里寻得一二。
海南清末著名诗人王国栋(后改名为王国宪)在《谒丘文庄公墓》中曾如此描述:“塚留八卦文,表遗双阙峙。护丧有六官,头衔列名氏。煌煌谕祭碑,赑屃扶其趾。剥落存四柱,石亭已倾圮。”而海南大学社科中心研究员阎根齐在其《论海南明代高官的墓地》一文曾对丘濬墓冢的原貌做了评述与猜想。他认为,大凡海南明代高官的墓地没有经过维修改变、保持着原来形制的,其墓冢至今仍呈圆堆形,而丘濬墓冢外表今已为用石条筑成的上圆下方的宝顶形且有文饰,墓冢的外表若为封土,不会留有八卦文饰,很可能是在明末至清末之间的一次维修中加上去的。
1937年,一名为陈沅的人在《广州学报》上发表了《丘海里墓记》,记述了当时丘濬墓的情况:“……林木既尽,有双石狮立道傍。侧首南望,即见丘公之墓。倚阜北向,中洼前突。洼处已辟成田,淖不能越。左一浅流,从墓后下注平畴,小墙通焉。度小桥,转南进……至石坊傍,方履草地。石华表翁仲虎马,有欹有倒。御碑高约五尺,周绕云龙,额篆奉天诰命,中刊谕祭文二道。下无赑屃。石坊二,前圮后存。外正书‘理学名臣’,后正书‘皇明御葬丘文庄公神道’……”
1997年,海南作家朱逸辉《道德衣冠集梓桑—吊丘文庄公墓有感》一文,记述了他看到的丘濬墓园现状:进入墓地,只见丘公墓建在自然的丘陵之上,前临清洁的水塘,人叫“丘公塘”,对面是金盘开发区,后枕山丘。墓前三间四柱的石碑坊上方,书御旨“理学名臣”。沿神道拾级而上,是一块大石碑,碑上方镌刻着“皇明敕葬”四字,中间碑文为“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赠特进左柱国太傅谥文庄丘公”,两边还刻有诰封正一品夫人吴氏及钦差护葬者官衔姓名。碑后是新修的茔墓。
三代人,三种不同的记述,窥见了数百年间丘濬墓园的沧桑变迁。
2007年,在海口文物部门的组织下,省内考古专家对丘濬墓园进行考古挖掘后,推定明代丘濬墓呈长方形,建于缓坡之上,座南朝北。墓冢、墓碑、享堂、牌坊、石仪仗依次向北延伸近百米,加上北侧五龙潭,以及墓冢南侧清代修建的丘公祠,构成一座气势恢宏的丘濬墓园。
墓园险毁 执着后人苦心守墓
“我家里还留存有‘文革’前被破坏的墓碑一角。”来到水头村时,丘濬的十九世孙邱秋明(清雍正三年,即1725年,雍正皇帝以尊孔为名,以避孔丘的名讳,下诏改“丘”姓为“邱”)热情地招呼海南日报记者到他家中一行。邱秋明保存了两件残破的石刻,一件是墓碑的右上角,碑面上只余“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几个字样,石碑边缘的图案为祥云纹;另一件只剩下“理学”二字的牌坊碑面,不过从上面留存的“大清光绪十七年孟秋月吉旦”字样可以推测,这件碑面也非丘濬墓园原有,应为清人所制。
邱秋明说,从丘濬十四世孙邱梅起,他们这一支系便从府城金花村迁来水头村看管墓园。“听爷爷说,以前朝廷都有派人专门管理。”邱秋明微仰着头,慢慢地回忆着,“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墓园就无人管理变得荒凉,邱梅公看到此种境况,出于孝道,便决定搬到这里守墓。”按丘氏家谱记载,丘濬墓最初应是有人守护的,“特命建祠春秋二祭,琼山县岁支额银五两,优免官米八石。”
守墓,对于水头村邱家来说不但寂寞,甚至清寒痛苦。邱秋明的父亲邱泉清,在土改期间由于家庭成份被划为地主,这位曾因丘濬后代而得以免费就读广东省立琼崖师范学校(后来的琼台师范)的初中生,考取的干部资格被取消,不得已回家务农。而“文革”期间丘濬墓被破坏,给邱家带来了更大的精神痛苦。
“那时候他们扒不开坚固的丘公墓,就用炸药硬炸开了。”1955年出生的邱秋明对那“惊悚一幕”记忆深刻,“眼睁睁看着祖宗的坟墓被破坏,我们却什么也不敢说,什么也不能做。”邱秋明还记得,炸开墓茔外的石头后,有一层30公分的松香和一层30公分的石灰将内里的主棺紧紧密封着,扒开后是一石椁内套的木棺,里面的遗物被人抢夺一空,“皇明敕葬碑”与“丘文庄公谕祭碑”被砸毁,“丘公神道碑”被投入墓前的“丘公塘”内,墓石则被村民拿来搭建戏台,民国时期修建的围墙也被推倒,“理学名臣”石牌坊被砸坏,一对石翁仲也被砸毁。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丘家后人才敢用土掩埋起来。
1979年清明节,1000多名丘氏后人聚集到水头村,举行了丘濬及吴氏骸骨安放仪式,并用土堆起巨大的墓冢。
1986年,海口市政府重修丘公墓,丘氏后人甚感欣慰。
最新规划 将建主题公园
虽然经过1986年的修葺,丘濬墓园大体上有了规模,但神道旁的石羊不见了,翁仲也没有修起来,原来的石望柱和拜亭也没有修建。
2004年11月7日,《海南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丘濬墓的保护与展示规划,通过国家文物总局的评审的消息,令丘氏后人十分振奋。
好消息一个接一个。2007年12月6日,经过数年准备,《丘濬墓详细保护规划》获海口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丘濬墓将建设成为具有明代海南墓园园林特色,集陈列展览、保护研究、休闲旅游、多功能开发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公园。
按照规划,丘濬墓主题文化公园设凭吊区、丘濬陈列馆、丘公祠三大功能区。规划中,凭吊区是整个丘濬墓主题文化公园的核心,这个区域包括了墓冢、神道、墓碑、牌坊、石仪仗等建筑。修复工作首先复原被毁坏的神道,同时重新制作“理学名臣”牌坊并向北迁移。神道起点石望柱前的牌坊也将重建,从而完整展现丘濬墓的形制、结构,将让游人领略到明代丘濬墓的规模与气势。
2012年10月30日,丘濬墓修缮及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动工。(记者 许春媚)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