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奋进者|白沙南开乡符明庄:匠心雕琢新生活(白沙黎族自治县符真贤)
白沙南开乡符明庄:
匠心雕琢新生活

符明庄展示骨簪作品。 通讯员 符海周 摄
海南日报记者 曾毓慧 通讯员 崔立娜 符海周
9月23日,在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乡牙佬村一间略显狭窄的工作室里,符明庄半俯在桌案上,右手攥着雕刻刀,刀尖在细小的骨条上划动着,每一次下刀即见纹路。不久,一个个精美的图案呈现在骨簪上,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的神奇魅力让人赞叹不已。
今年47岁的符明庄是黎族骨器制作技艺县级传承人。他自小就喜欢画画,但幼时家境贫寒且当时教育资源匮乏,直至13岁那年,他才开始走进校园读书。然而,命运弄人,父母相继离世,让原本困窘的家庭雪上加霜,迫于生计,符明庄还没读完小学就不得不辍学回家,扛起锄头,默默耕耘家里的几亩贫瘠农田。
2001年,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符明庄看到邻村已年过八旬的符亚国老人雕刻骨簪和骨梳技艺十分了得,一个个精美的图案和纹路让他爱不释手,便对这门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主动到老人家里拜师学艺。符亚国也相中了符明庄学艺的诚心,耐心地把多年所学一一传授给符明庄,自此,在干农活之余,符明庄将心思都放在练习骨簪制作上。
“一枝古簪穿两心,相知相爱敬如宾。”作为头簪品种之一,黎族骨簪既可作为发簪戴在头上,也可制成婚嫁妆品以托物寄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符明庄骨簪制作的技艺越来越娴熟,作品图案与纹路也越来越精美,不时有人慕名上门来订制骨簪。更让符明庄感到慰藉的是,2016年,他获评为白沙县级黎族骨器制作技艺传承人。
然而,不幸又再次降临符明庄的家庭,念初中的孩子因血管瘤导致视力残疾,妻子又因常年患病不能干重活,这个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生活又陷入了困境,2017年,符明庄被白沙扶贫部门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生活的困顿并没有挫败符明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着一颗匠人之心,符明庄精雕细琢,打磨出了一件件精美又兼具黎族特色的骨簪制品,也雕琢出了新生活。
随着制作技艺日渐精湛,符明庄制作的骨簪、骨梳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去年共售出六七十套成品,售价也从最初的每套两三百元涨至千元左右。去年下半年,符明庄如愿摘掉“贫帽”。
白沙文化馆馆长符少玲说,该馆曾多次聘请符明庄当黎族骨器制作技艺培训班授课老师,共计吸引了上百名贫困群众参加培训,在符明庄等非遗传承人的努力下,这门原本濒临失传的黎族非遗技艺也日渐重放异彩。
“师傅教大家雕刻时很认真,我跟他学习骨簪已经3年多了,我家在阜龙乡,他在县城授课的时候,我就跟着去县城学习;他在南开乡的家里干活,我就去到他家里学习。就靠着这门手艺,我现在也脱贫了。”符明庄的徒弟陈玉根说。
“这是海南黎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名非遗传承人,我要让更多的人了解黎族骨器制作技艺。”放下手中的刻刀,来不及多松缓几下筋骨,符明庄就已在构思着下一期培训课的内容。(本报牙叉9月24日电)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