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各行各业普通群众通过不同方式参与抗疫:平凡“微光”汇成“星河”
■ 海南日报记者 李艳玫 徐慧玲 周月光
8月1日来,三亚全市上下众志成城,迎难而上,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这场硬仗。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份普通,却不平凡,他们同基层干部、医护、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汇成一股磅礴的抗疫洪流。他们当中,有提供免费爱心餐的饮食店老板,有不怕脏活累活的清洁工人,还有暖心的房东……他们用不同的方式,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刘媛
20天瘦4斤的清洁工人
在疫情防控中,有一个关乎病毒传播防控、避免二次污染的重要“战场”——医疗废物的处理,被称为“最后一道防线”。
8月22日13时,三亚气温31℃。在美丽之冠核酸采样点,三亚海螺垃圾转运队医疗废物清洁工刘媛与8名同事一起化身“大白”,装袋封箱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必须及时收运,不然可能产生二次污染。”刘媛声音嘶哑,“现在人手紧张,一半的人因为封控等原因不能到岗,必须加班加点。”
防护面罩下,刘媛额头的汗珠细密;透过防护服,也能看到她被汗水打湿的衣衫。
“每天6时我们就出门了,7时到岗,工作到11时,回到队里吃过午饭,12时到岗工作到20时左右。”刘媛说,当天上午,已经收运1个隔离点、1个方舱医院和1个社区的医疗废物,下午计划再收运3个点位。
三亚本轮疫情以来,刘媛按照相关规定,每天与同事一起住在酒店。“4月份参与抗疫,一个月没有回家;6月被抽调到机场抗疫一个月没有回家;8月持续奋战20多天……”由于每天加班加点,刘媛体重不断下降,8月以来瘦了4斤。
刘媛说,守好疫情防控“最后一道防线”是他们的职责,再苦再累都不怕。
李少云
送出3740份餐食的老板娘
这几天,在位于海棠区滕海社区的一家炒鸡店内,老板娘李少云带着20余名员工,每天从早忙到晚。
从8月11日至20日,他们制作了3740份餐食,免费提供给滞留游客、社区工作人员等,每天变着花样,让大家尝到不一样的美味。“依托后海的发展,我们吃上了‘旅游饭’,现在遇到疫情了,我们应当为战胜疫情出一份力。”李少云说。
8月11日,李少云加入一个滞留游客的联络群,了解到他们的日常饮食没有着落,立即主动站出来,承担起“送饭”的责任。“店里还有储备食材,物资保障没问题。”当天,李少云就带领大伙干起来。当晚,100份香喷喷的“肉末芹菜、尖椒肉丝和米饭”套餐送到游客和工作人员的手中。送完餐后,李少云又开始研究后面几天的菜单:早餐“疙瘩汤和凉拌黄瓜”、中餐“酸辣土豆丝、清炒卷心菜、卤鸡腿、米饭”、晚餐“豆角烧茄子、香菇肉片、鸡蛋炸馒头片”……
一日三餐的背后,倾注了李少云的用心和汗水。翻看9天的菜单,每顿不仅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而且并不重样,有米饭、面食,可以满足南北方游客的口味差异。李少云说:“希望这些不同样式的菜品,能够成为一种小惊喜,缓解旅客们焦急、不安的情绪。”
肖兰燕
暖心更暖胃的好房东
“你安安心心地住在这里,我们会想办法找到东西给你吃;你住我们的房子,我们就是一家人,我们有得吃,不可能让你饿肚子……”日前,一则“三亚好房东用竹竿为租客送食材”的短视频在多个社交平台走红。
视频中,一名房东阿姨站在自家3楼的阳台上,将打包好的肉和蔬菜,用一根长竹竿挑起,送到4楼的租户手中,房东几句简单暖心的话语感动了不少网友。
视频拍摄者陈文瑾是三亚市社会保险服务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员,视频的主角,是陈文瑾的房东肖兰燕。今年58岁的肖兰燕是三亚市吉阳区南新居的一名退休职工,家中租住了四五户房客。
陈文瑾回忆,8月5日下班后她就被封控在家,平时没有做饭习惯的她,每日就靠方便面和火腿肠充饥。“后来,楼里有确诊病例,8月11日晚整栋楼每间房都被贴上封条。”这让没有提前囤货的陈文瑾措手不及。
得知陈文瑾的“窘境”后,肖兰燕决定从家中拿出食物为她送去,于是便出现了视频里的那一幕。
得知自己“火”了,肖兰燕感到十分意外:“这只是举手之劳,疫情无情人有情,大家要齐心渡难关。”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