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为三亚种业发展把脉(三亚政协官网)
本报讯(记者黄世烽)5月2日至3日,由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顺带队的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调研组到三亚,开展“加强农业生物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专题调研。市政协主席容丽萍、副市长戴玉明、市政协副主席黄志强、市政协秘书长林涛等陪同调研。
张宝顺一行先后来到三亚市南繁科技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三亚大茅基地、袁隆平水稻科研基地南繁科研稻田等处进行实地考察。每到一处,调研组成员都详细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并详细了解我国南繁种业培植运行模式、种库资源保管、信息化建设、核心科技创新情况,以及三亚农业转产转型模式等问题。
调研组表示,21世纪农业科技革命的先导是种子革命,21世纪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核心是良种竞争。三亚气候资源独特、区位资源优势明显、空气质量优良,是生物繁衍的天堂。南繁育种技术为国内唯一,种业应该是我国农业发展未来的强项,尤其是水稻的贡献最大。希望在三亚从事农业科技的工作人员能够多提问题和建议,调研组将把这些情况汇总整理,让全国专家学者来为三亚种业又好又快发展把脉。
调研组同时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科普宣传,争取多方力量支持共同参与到农业生物种质资源的搜集和保护工作中,形成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人人爱护农业生物、人人保护农业生物原生种质资源、生态环境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共赢。
据了解,目前,三亚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主要有天生地养和外源性种质资源两大类。其中,天生地养即大自然孕育出来的种质资源。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育成的杂交水稻,成功的关键是其助手在三亚发现的一株“野败”(雄性败育的野生稻)。此类为原生种质资源,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主要分布在诞生地及周边适宜生长的区域,每年自生自灭,亟待“伯乐”的慧眼去识别和搜集。在外源性种质资源方面,主要表现在南繁材料上。每年9月至来年5月,全国26个省市区600多家南繁单位几十万份农作物科研材料齐聚三亚进行繁育、加代、鉴定、提纯等活动,近年来水产、中草药、畜禽、蜜蜂和苗木花卉等领域也陆续到三亚开展南繁育种。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