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海人大代表之家和村(居)代表联络站等平台成为畅通办实事渠道

琼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万娜正在通报情况。记者 苏桂除摄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9月7日消息(记者 苏桂除)9月7日,琼海市人大在“我为群众办实事”琼海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上表示,始终把“办实事、开新局”作为检验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准,畅通诉求渠道,把群众“急难愁盼”的18项实事排摸出来,用心、用情、用力解决。截至目前,已完成10项,其余8项计划年底全部完工。
“吃水难”是百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琼海市会山镇东太居三洲居民小组15队现用的水塔容量不足20立方米,而且塔高只有4米左右,水塔容量小,水压低,无法满足全队96户,三百多人口的用水需求,造成该队长期缺水,群众用水十分紧张。
同样,在阳江镇文市村委会紫桃园村小组和马田冬村小组共有8个自然村,70户300来人,均未安装供水管网,村民饮水存在较大困难。
琼海市人大在“我为群众办实事”中,经过走访调研,将了解到的问题形成代表建议,经会议审议通过后移交给政府相关部门办理,并从年度专项经费中分别拨付50万元和62万元用于解决上述两地群众的吃水难问题,目前,三洲居民小组15队的水塔已经开始施工建设;紫桃园村小组和马田冬村小组的供水管网已经完工,群众已经能够正常用水。
完善农业生产道路、用水等基础设施,是保障群众增收的基本前提。潭门镇凤头村委会新潮片区农田,地处合水水库灌溉区末端,常年无灌溉水可用,片区内350亩农田仅能靠春雨种植早稻,无法种植晚稻。
大路镇安竹村委会福文村组生产道路尚未硬板化,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产品运输。
琼海市人大经过调研形成代表建议,从代表建议专项经费中分别拨付50万元和62万元用于解决两地群众的生产用水难、机耕路路况差问题,目前都已经完成前期工作,准备开工建设。
同时,琼海市人大经过深入走访调研,梳理出十几条急需修建的乡村道路,经过移交政府相关部门和拨付专项资金等流程,目前均在火热建设中。其中,有9条已经完工。这些乡村道路涉及25个村小组,直接惠及五千多名群众,是乡村的致富路、幸福路。
琼海市人大为民办的实事、好事任务清单又是如何收集过来的?据琼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万娜介绍,这些任务清单是通过人大代表之家和村(居)代表联络站等平台收集的。
她说,人大代表之家和村(居)代表联络站,旨在打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目前,全市13个镇区都建起了“人大代表之家”,人口相对密集的108个村(居)委会建起了代表联络站,利用这样的平台,组织琼海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深入到基层代表中去,开展形式多样的联系活动,能够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桥梁纽带作用,了解民情,反映民意。自创建以来,通过平台联系群众3000多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80多条,帮助解决了一批基层代表提出的群众需、投入少、见效快的各类诉求。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