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兰这十年 时间会记得 | 海口七中校长何新:我与美兰教育共成长
编者按:
十年踔厉奋发,十年沧桑巨变!
2012-2022年,十载春华秋实,美兰大地镌刻非凡记忆。
即日起,中共海口市美兰区委宣传部、美兰区互联网信息服务中心与海南省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美兰这十年 时间会记得》系列人物志。我们将寻找10位见证美兰十年发展的人物,通过记录一段专访文字,寻找旧照片、拍摄新画面,于图文中回顾其在美兰生活工作十年间的所见、所思、所感。
在海南蓬勃向前的奔跑里,时间将永远定格。透过10个不同领域人物的故事,感受美兰人的幸福感、获得感,记录美兰的发展与飞跃,相信时间会记得!
即日起,《美兰这十年 时间会记得》系列人物志将在海南省融媒体中心全方位推送,敬请期待。
美兰这十年 时间会记得|海口七中校长何新:我与美兰教育共成长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何新的心里一直回荡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
她,30载坚持站好三尺讲台,尤其进入美兰区教育系统工作的10多年来,一直践行着爱的教育。从海口市第十中副校长、到海口市第九中学海甸分校校长,再到海口市第七中学校长,一路走来,何新不断撒播爱,收获桃李满天下的芬芳,也见证了美兰区教育十年间的发展与蜕变。

海口七中校长何新。记者 李昊 摄
从“黑板”“白板”到“平板” “智慧+”点亮课堂教学
2003年,何新调入海口市第十中学担任化学老师,自此与美兰教育结缘。“尤记得,当我第一次站到讲台上时,底下黑压压一片学生让我眼花缭乱。”何新表示,面对大班额,她讲课必须提高嗓门,在黑板上写字也尽量大,唯恐后面的学生看不清楚。一堂课下来,何新往往要写好几个黑板的字,因为字写得大,很快就满了,只能不停擦了旧的写新的。一节课下来,要“吃”很多粉笔灰。
变化悄然发生。2009年前后,海口市美兰区对学校黑板进行更新换代。课堂上,黑板分成了两半,一半是传统的黑板,一半是投影幕布。与原来的黑板相比,投影仪幕布变得更方便,不仅粉笔灰少了,而且扩展了老师课堂的表现形式,提高了讲课效率。但是,由于设备还不够智能化,何新就像一个电影放映员,只能将自己四处拷贝的图片、视频等投影到幕布上。
变化不断进行。2014年前后,幕布黑板变成电子白板,再到如今逐渐转型升级到液晶触摸式一体机。告别U盘,老师随时可以与学生开启一堂文、图、视频各种视觉于一体的课堂,“智慧+”让课堂真正动起来。
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小一块黑板也反映出美兰区教育的发展。
如今,在何新担任校长的海口第七中学,在几个实验班,记者看到,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老师不再是只站在黑板前不停灌输知识的人,而是走下讲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学生也不再双眼紧盯老师,而是开动大脑、主动钻研。
“十三五”期间,海口市美兰区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启教育信息化探索,倡导“无边界教育”和“无边界课堂”概念,以“智慧课堂”和“同步课堂”为载体,全力探寻信息化形势下教育改革的新路子。通过引进北京四中优质网校“爱学课堂”平台资源,海口美兰区教育局在海口市第七中学、第九中学、第十中学等多所学校开展信息智慧班项目,利用全新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学教研管理、学生学习管理、学校与家长联动管理的“三方”互动,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唯分数论”到“全面发展” 教育越来越有温度
2018年,何新调任海口市第九中学海甸分校校长。
这原本是一所薄弱的老学校,前身是海口市沿江中学,作为美兰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2013年并入海口市第九中学,更名为海口市第九中学海甸分校。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学风涣散,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是不尽如人意。
何新意识到,要想改变这所学校,一味地填鸭式的教学并不可行。“必须找到孩子的兴趣点,激发他们的潜能。”何新带领老师编排了室内课间操、大课间韵律操,让学生从强身健体起营造良好精神风貌;学校鼓励学生挖掘特长,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文艺比赛提供各种机会……
短短两三年,海口市第九中学海甸分校学生面貌焕然一新。海南省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美兰区足球联赛第二名和海口市足球联赛第七名;美兰区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赛第二名……一系列突破性的成绩让学生振奋,他们的文化课成绩也取得突破性进步。曾经的薄弱学校“蝶变”,学生开始回流,学校每个年级平均回流人数曾一度超过百人。
“每个孩子都是坠落凡间的星宿,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光芒。”何新坚持做有温度的教育。
2020年,何新进入海口市第七中学担任校长后,主持开发了七彩阳光课程。足球、器乐、合唱、舞蹈、绘画与设计、电脑编程与制作、摄影……20多门艺体特色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特长发展的需要。七彩课程为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搭起了天梯。学生们在各级各类诵读演讲赛、体育赛事、艺术展演、科技赛等活动中,摘金夺银,成绩斐然。
“过去,我们只关注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潜能。”何新说,早些年受困于基础教育发展薄弱、班额大、师资少等问题,老师们只能把精力放在抓学生成绩上。而今,随着消减大班额任务的落实,56人以上大班额基本消除,老师们的积极性也得到激发,纷纷主动加入特色课程,让教育更具温度。
海口九中海甸分校和海口七中只是美兰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海口美兰区各中小学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该区认真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各校开展丰富的课后服务内容。为解决学校开展高品质课后服务师资紧缺问题,美兰区教育局探索“研训+定向”模式,针对有专业基础的教师、非专业但有兴趣爱好的教师和有特长的家长3个层次人群进行定向式培训,该做法入选海南省第一批落实“双减”典型案例。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不断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海南省骨干教师,从学校普通干部成长为副校长、校长,一路走来,何新都兢兢业业。她因为出色工作的表现先后获得“海南省优秀教师”“海口市优秀教师”“美兰区优秀校长”等荣誉。
即便诸多荣誉加身,一直以来,何新都抱着学习的态度要求自己不断进步。“这些年,美兰区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好学校。”何新说。

上图为2012年,何新在海口十中庆祝第28个教师节暨表彰大会上的合影(第一排右六);下图为2022年,何新在海口七中教师节合影留念(第一排左十四)。记者 李昊 翻拍
海口市英才小学滨江分校、海口市东岸小学、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新埠分校……何新发现,近年来,新建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在美兰区兴起。美兰娃们已经不仅仅“有学上”,而是逐渐实现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
十年来,美兰区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基本盘和重要抓手,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特别是借助江东新区开发建设春风,加快学校的建设和布局,使美兰区教育事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2年9月23日,美兰区举行海口市英才小学教育集团成立授牌仪式,组建了以英才小学为核心校,海口市第三十四小学、演丰镇中心小学为成员校的教育集团。海联中学和新埠中心小学也分别加入了海南华侨中学教育集团和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学教育集团。美兰区积极推进集团化办学这一政府民生工程,着力破解“择校热”“上好学校难”,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新的计划已被安排上日程!根据《海口市美兰区扩大学位供给三年行动计划》,美兰区计划新建育才学校(暂用名)、海南大学附属小学等12所学校,改扩建九中海甸分校、三江二小等6个项目,预计总投资32.57亿元,增加学位24990个。与此同时,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尽快破解制约农村学校发展的问题瓶颈,美兰区拟用3年的时间,完成21所农村学校(含教学点)的撤并工作。至2024年,全区农村学校将从原来的48所撤减至27所……

上图为2012年,何新在海口十中2012届初三(13)班毕业师生合影留念(第一排左五);下图为2022年,何新在海口七中2022届初三(11)班毕业合影留念(第一排右六)。记者 李昊 翻拍
“这10年,美兰教育大发展,好学校越来越多,好教师越来越多,教育教学质量越来越高。”在何新眼里,从硬件设施建设到师资队伍建设,从“双减”工作重塑基础教育生态到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进城乡一体化公平发展,美兰教育事业一步一个台阶,取得了高质量发展。
十载光阴弹指过,美兰的发展与变化注定被镌刻时光里。
何新说,不止教育,从交通到购物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兰的变化有目共睹。“学校门口的文明东隧道开通了,从学校到江东更快了;家门口的商场越来越多,生活更方便了……”何新说,她工作在美兰,生活在美兰,真真切切感觉幸福指数不断提升。而这不仅是她的感受,也是身边美兰人的共同心声。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黄婷)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