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寻香海南粉(海南老街美食攻略)
清晨,沉静的城市醒来了。海口的街头巷口,一个个小食店开门,一张张桌椅摆开,早起的人们匆匆而来、匆匆而去,一碗不起眼的粉常常就是人们一天的开始。这粉诞生于海南、盛行于海南,小小的粉却起了个大大的名叫“海南粉”。
海南粉是海南人常吃的早餐,一吃就是数百年,坐在街头吃海南粉已成为海南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由于海南粉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海口市近日拟定了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海南粉名列其中,是惟一的小吃类项目。
让我们循着海南粉特有的香味,从老街开始,一起寻找海南粉的踪迹。
母子粉店
文斌粉店位于古老的盐灶街和八灶街交界处,打理店铺的是母子两人。母亲阿凤负责腌粉,动作熟练,取碗、抓粉、加料,快得让人看不清楚,不到15秒,一碗海南粉就制作完成了。儿子小蒙负责端粉抹桌、招呼客人。
“功夫都作在前面了,所以现在看到一碗接一碗的出得挺快。”9时过后,客人有所减少,母亲阿凤得以喘口气。“米粉、花生、酱料等早早就要备好,每天早晨5点就得起床。”她一边讲话一边把筐里的粉丝散开。阿凤说,在这里已经营十多年了,很多老顾客每天不在这里吃碗粉心里不踏实。
“海南粉制作复杂,现在不自己生产粉,到三亚街去进货就行。”阿凤说,但配料还得自己做,油炸花生要掌握火候,酱料的重点是在配方。
小蒙目前在给母亲帮忙,但他不想把腌粉当作终生职业。“我想把海南粉真空包装成快食打出岛外、走出国门,让人们开水一冲就能吃到海南粉。”小蒙很有信心地说。
子承父业
解放东路市妇幼保健院旁,一条小巷通向老街深处,不是本地人很少人进去,但在巷口的一家海南粉摊却让无数过客停留。摊主老尤用塑料袋套着手抓粉加料,再由助手端给顾客。这里的粉根据量的大小,有3元一碗的也有4元一碗的。
老尤1979年随父亲学腌海南粉,一干就是30年。老顾客光顾,不需要问就知道要腌什么样的粉、放什么样的料,彼此默契得很。一些儿时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只要回了海南,都会到这个巷口吃上一碗海南粉。
在海口,像老尤这样子承父业、代代传承的海南粉店还有一些,尽管面临着多种快餐业的冲击,但海南人的海南粉情结不会失去,海南粉这种传统小吃也将存在下去。
香飘数百年
海南粉好吃是有道理的。细看海口人喜欢吃的凉拌腌海南粉,雪白的米粉柔而滑,配料有酸菜、花生米、芝麻、豆芽、葱花、香油、猪牛肉干、鱿鱼丝等,再加上秘制的半液态酱料,用筷子拌均后,一大碗粉加满料才三四元钱,色香味俱全,好吃又不贵。尤其是柔嫩粉丝中加上脆花生,凡品尝过海南粉的人,无不觉得花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明朝《正德琼台志》记载,当时全岛共有121个较大的墟市,都设有海南粉加工作坊和小摊,逐步演化成海口腌粉、灵山粗粉、抱罗粉、陵水酸粉、澄迈粉、加积牛腩粉、万宁后安粉、定安粉等,粉有粗有细,吃法有腌米和汤粉。
海口市群众艺术馆吴圣彪表示,海南粉是海口有代表性的地方小吃,其用料、作法、风味都与其他小吃明显不同,把它列入普查申报项目,目的在于弘扬和保护地方文化,近期有望开展海南粉的文本编制、影像录制、专家论证等,争取在上半年完成准备工作。(记者 黎光)
责任编辑:吴文娜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