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奎塔:风雨中矗立四百年(聚奎塔的由来)

历史人文 0 7134

 聚奎塔:风雨中矗立四百年(聚奎塔的由来) 历史人文

聚奎塔

 聚奎塔:风雨中矗立四百年(聚奎塔的由来) 历史人文

聚奎塔

 聚奎塔:风雨中矗立四百年(聚奎塔的由来) 历史人文

聚奎塔底的古井

 聚奎塔:风雨中矗立四百年(聚奎塔的由来) 历史人文

古塔用砖雕刻的构思巧妙的斗拱

  在海南众多的地名之中,其中有两处因塔而命名的,一个是定安的塔岭,因见龙塔而命名。一个是琼海的塔洋,因聚奎塔而命名,经常来往于琼海与文昌之间,无数次与聚奎塔擦肩而过,只知道这座古塔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未曾走近它。

  2012年春节之后,聚奎塔依稀还飘着香火的味道,走近它,才知道这座矗立在田洋上的古塔已经在风雨之中伫立了四百多年,是海南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建筑之一。

  卢章与聚奎塔

  聚奎塔位于琼海市塔洋镇西南约500米,距离琼海到文昌的公路不到20米,矗立在田洋之上,塔洋镇,一塔一洋,因此而得名。

  走进聚奎塔,古塔门口对着东北方向,也就是塔洋镇政府所在地的位置。

  据《琼东县志》记载,聚奎塔为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琼东知县卢章兴建,属于风水塔。据传在建塔期间的一个夜晚,卢章梦见青衣人站在塔顶念道:“奎塔插天连甲第”,梦醒后便给塔命名为“聚奎塔”。

  无独有偶,在福建省的邵武和平古镇,同样有一座古塔叫做聚奎塔,该塔为六角五层高塔,始建于1621年。塔为砖木石混合结构,门额上书“聚奎塔”三字,上款题“天启元年秋月吉旦”;下款题“赐进士第知邵武县事袁崇焕立”。

  据《邵武府志》记载:袁崇焕“尝出救火,着靴上墙屋,如履平地”;平反冤狱;关心辽事———当时明朝形势非常严峻,沈阳、辽阳、广宁等先后失陷,关外危机严重,京师震动,一片悲观。败报不断传到邵武,袁崇焕公务之暇,偃文习武,志图报国;聚会奎英———袁崇焕企盼做一番大事业,初至邵武,就联络了志同道合者。

  袁崇焕在邵武做的这些大事,凝固在他题写塔名的聚奎塔中。

  邵武的聚奎塔建于1621年,而琼海的聚奎塔建于1599年,比邵武的早20多年,袁崇焕提名聚奎塔为了志图报国,聚会奎英。而当年琼东知县卢章命名聚奎塔只因梦见青衣人吗?

  显然不是。奎,星宿名。《庄子·天文书》载,奎宿,二十八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星十六颗,象两髀,故曰奎。奎星主文章,故有关文章、文运、文字的事,多加奎字,如:奎章(皇帝的亲笔字;神仙的手笔);奎垣(文人荟萃之地)。由字义可见,当时卢章给塔取名聚奎,则是希望琼东县城人才辈出,文人荟萃之意。

  古井与碑文

  据海南古建筑研究专家阎根齐介绍说,佛教的塔在海南岛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在海南现存的三十多座古塔中,属于道教范畴的风水塔就至少有十七座以上,可见,风水塔是海南古塔的主流,琼海的聚奎塔就是其中的一座。

  阎根齐介绍,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宣扬的是长生不老或成仙升天,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道家是不建塔的,大概从明代开始,道教也吸收了佛教建筑的特点,建起了风水塔。海南岛也紧跟时代的脚步,至少在明朝中晚期一座座巍然独秀的风水塔凌空而起。如儋州市唐宅村的演清塔,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是迄今所知海南岛上建筑时间最早的风水塔。

  塔洋镇的聚奎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关于它兴建的具体时间,文献记载稍有不同:据《琼东县志》记载,聚奎塔为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而据阎根齐海南古塔研究资料显示,该塔始建于万历三年(1575年),但无论是哪一年,都要比福建邵武的聚奎塔修建时间要早。

  走进聚奎塔细品,聚奎塔是一座八角形、七层、高21米的空筒楼阁式砖塔。该塔历经四百多年的风吹雨打,至今仍巍然屹立在平原之上,保存完好,我们不得不由衷地钦佩古人的聪明才智。

  聚奎塔最使人迷恋的是它那每个角处用砖雕刻的斗拱。阎根齐介绍,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发明创造,不仅构造复杂,而且构思巧妙,由斗、拱、昂、枋四大构件组成,在商周时期已有雏形,以后的形制越来越复杂,并在色彩上刻意美化加工,被赋予了意识形态上的许多含义,而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区分身份的象征。聚奎塔的底层虽然有五层石条平铺,上面有砖垒砌,已不需要用它承重,但由于它有太多的高贵的寓意,哪怕是仅仅作为一种装饰,人们也要刻在檐角的显眼处,其用意不言而喻。

  聚奎塔的前面不远处就是一口古井,有多少年的历史没有人能够说清。可是,塔的北侧立有一通由明代定安县人、时任翰林院庶吉士的王弘诲撰写的《会同新城记》碑文,由于年代久远,碑文上的字已经模糊不清,光凭肉眼无法辨别。

  阎根齐介绍说,通过技术手段,曾经具体考察过碑文内容,碑文详细记载了该塔始建于万历三年﹙1575年﹚,30年后,会同县知县卢章主持过一次修建,当时建塔的用意就是期盼将来会同县的人能够奎星聚集,群星灿烂,人才辈出。这座塔究竟给会同县的莘莘学子们带来多少好运,未见后人的碑记,只是从《琼东县志》里查到在清乾隆年间又重修过一次。乾隆元年(1736)塔顶损坏,大学士王元臣曾主持修补一次。

  2002年,塔洋镇政府出资,再次对聚奎塔进行修缮。

  经数次台风  安然无恙

  在海南,众多古塔一般都建在山上、岭上或小高地之上,但为什么聚奎塔建在田洋之中呢?

  离聚奎塔东北半里便是会同县治,现为琼海市塔洋镇政府所在地。据记载,会同县治,“自元至正间徙建端山,明朝洪武历弘治未有城池”,嘉靖二十九年(1550)始筑土城,隆庆六年(1572)毁后再建砖石城,周380丈有奇,高1丈5尺,辟东、西、南、北门,各建有门楼。全城有“一衙一殿七大庙”的古式建筑物:一衙为官衙,—殿为圣殿,七大庙为皇帝庙、孔子庙、娘婆庙、忠孝庙、忠义庙、盂兰庙、东门庙。民国初期城墙俱毁,惟存东、西城门楼。新中国成立后,琼东县县治迁往加积镇,原古城便成为塔洋镇政府所在地。1973年秋,强台风袭击旧县城,该城商店屋宇几乎夷为平地,但一些古街道旧房子至今仍在。

  聚奎塔之所以没有建于山岭之上,因为当年塔洋为会同县城所在地,聚奎塔为县城的风水塔,塔洋周边又没有山岭,所以当初风水塔选择了与县城较近的田洋建造,没有矗立在高地之上,藏于田洋之中,在海南数次的台风之中,都安然无恙,也许这是聚奎塔保留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除此之外,聚奎塔用琼海本地烧制的青砖,糯米米浆加石灰作为粘合剂,再加之独特的设计和建筑技术,使得其在风雨之中矗立了四百多年。

  聚奎塔共七层,七层各筑一个真假拱门,塔门额上镶有“聚奎塔”石匾。塔身中空,有盘旋砖梯直通塔顶,塔顶覆盆上横放一木,攀援上去便可放眼远眺,四周美景尽收眼底。

  而据史料记载,聚奎塔前曾有观音堂和文昌阁,左有三教堂。《乾隆会同县志》收有王宏诲的《聚奎塔铭》:“塔巍巍,星聚奎。来东海,镇南陲。起丁位,曜禽仪。障回澜,奠坤舆。端赵合,积善贻。永安宅,太平基。谁其主?尹者庐。谁为辅?师者池。邑人忻,髦士宜。鸠郡工,集众赀。成不日,与天垂。始卜筑,梦朱衣,陟其颠,名霄维。显祥符,欲在斯。后有作,今其期。登雁塔,联标题。万历乙巳十月朔。”从行文中约略可见当年之风韵。(记者 于伟慧  特约记者 王仪)


责任编辑:胡玉迎
#风雨#四百年#聚奎#奎塔#矗立#百年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