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向海而生的三亚疍家文化(播放三亚的海)
三亚传媒融媒体记者 李丹丹 叶子贻/文 袁永东/图
在三亚,有一群人,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大海上,是“海的儿女”!他们,就是疍家人。过去,他们在海上以捕鱼为生。如今已经上岸生活,但他们依然与大海有着割不断的情愫。你见过用螺壳制作的饭勺、汤勺吗?你见过用椰子壳制作的碗吗?今天带你沉浸式感受向海而生的三亚疍家文化。

位于三亚天涯区南边海新渔村的“三亚疍家文化馆”。
疍家人,曾以海为家
曾经,疍家人是一个以舟为室、视水为路、浮生江海的群体。疍家人认为,他们常年在海上与风浪搏斗,时刻处于险恶的生存环境中,生命如蛋壳般脆弱,所以叫疍家。在过去,“一条船”就是疍家人的所有家当,船承载着生活的酸甜苦辣。
从现有史志上记载疍家人在三亚港居住的情况推测,疍家人迁入三亚港的时期大约是明代。同时,据疍家人“口传”和一些家谱考证,大疍、保平港疍家人迁入三亚港从明末至清末皆有。明末清初,已有疍家人在倚港海滩上用竹木搭架、茅草盖顶、旧船板铺底、椰叶编织围遮,筑起简陋的水棚。这有利于渔船管理、卫生清洗、修补网具、出海劳作等。
经过几百年漫长耕海生涯的变迁,三亚港形成了现在疍家人这一特殊群体,至今,他们仍然讲疍家话(粤语),让原汁原味的疍家文化得以传承。
水居巷疍家棚,在市民心中烙下很深的印象。因旧城改造,如今的疍家人不再以船为家,已上岸定居,告别高脚棚、建起舒适的楼房。经商、办企业、跑运输……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如今,这里有鸿洲国际游艇码头、三亚国际游艇中心……新一代疍家渔民响应政府号召,积极转产转业,渔船换游船,成功从渔民华丽“变身”为旅游人。
当前,三亚游艇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从最初的“一艇难求”成为现在的“千艇之都”。一艘艘游艇成了靓丽的风景线,助推三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馆长郑石喜为前来参观的市民介绍。
疍家人的漂泊生活
以前,为了生存,疍家人用海洋生物材料制作各种日常生活用具等,如用油螺壳、夜光螺壳制作汤匙,用鲎壳制作水瓢,用噹碗珠螺制作成噹碗架等生产辅助工具,通过吹号螺发送信息。
珍珠螺壳制作的梳子小巧精美、珍珠项链闪着耀眼光芒、砗磲壳制作的手镯和项链洁白吸睛、铁树手镯古色古香、鱼骨簪发钗让人眼前一亮……
靠海吃海,疍家味道就一个“鲜”字。捞叶炒鸡、清蒸海鲜……疍家菜肴讲究好看好吃,还起到食疗的作用。他们还喜欢采摘植物叶子和米一起磨,用来制作山捞叶米糕、维米糕、九花草粑等小吃。
疍家烧烤因食材新鲜、风味独特,在三亚烧烤界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海味与山珍适当搭配泡制的疍家酒,形成了独特的“疍家酒文化”,如鳝鱼胶虫草酒、海马北芪酒等。适量饮用“疍家酒”,有祛风湿、活络筋骨、强身健体等功效。
“疍歌”,又称“咸水歌”,它承载着疍家人的文化记忆。经过几百年的吟唱,形成了水上人家独特的曲调。咸水歌既是歌谣,也是传递情感的“纽带”,是疍家人劳作、生活的号子和精神寄托,更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疍家人传统的婚姻嫁娶习俗有问亲、摆酒席、拜堂、回面等9个步骤。接新娘是摇着几艘小舢板到女方的船接亲,舢板靠上大船后,接亲人员和新郎不能马上上船。女方唱“咸水歌”让新郎、伴郎答唱,答对了才能上船。海上接亲,对于亲身经历过的人来讲,成了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一抹独特乡愁。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疍家人的婚姻操办移风易俗,已不再摇船去接新娘了。
疍家文化 “守望者”
三亚疍家文化馆(也叫“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坐落在天涯区南边海路,可谓保存疍家文化的“百宝箱”。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疍家水棚。水棚的木板是用渔船船板制作而成,还原了之前疍家渔排的模样。在展品区域,展出了捕捞工具、渔船模型、生活用品等上千件藏品。
据三亚疍家文化馆馆长郑石喜介绍,三亚市区是由以“三亚港”为核心的一个小渔村发展而来的。2005年底,三亚水居巷(三亚河口港务局码头一带)将进行改造。当时,郑石喜说,他当时提到要保护疍家文化,但被问及“疍家具体有什么文化”时,他一时间被问住了,因为当时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表述疍家文化。
“文化就是人的灵魂。”郑石喜说,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思考“疍家有什么文化”这个问题,经过认真思考,他认为,传承保护疍家文化,就要向大家展示疍家文化,可以建设一个疍家文化馆,让大家观看了解疍家文化。
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于2012年9月16日启动建设,开工后的日子,郑石喜放弃周末和假期的休息时间,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11点,他白天干活晚上写东西,《疍家岁月》一书由他参与编著。为了省钱,院子里的疍家水棚、楼梯,他亲自动手搭。展馆里展示的船,他亲自动手做……由于经常跟木头等重物“打交道”,他左手的手指在建馆过程中,断了3根。另外,制作模型需用电焊,光线刺得他的眼睛生疼……3年多的时间里,他怀疑过,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建成呢。老婆鼓励他:“都已经开始做了,就坚持下去吧。”
2015年9月28日,三亚疍家文化陈列馆正式开馆。
展区内,你可以看到旧时疍家人所使用的粮票、椰子壳制作的碗等。还有渔网、斗笠、石磨、水罗经、煤油灯……“渔船的发展分为3个阶段。疍家最早使用的是平头船,在内河作业。随着生产力发展,平头船到外海,浪打风吹、阻力大,改成了尖头船;后来,船越来越大,人摇不动了,就有了帆船;渐渐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成机动渔船。” 谈起这些船模型等展品时,郑石喜如数家珍。
展馆内的生活用具、工艺品等,无声地讲述着疍民向大海讨生活的故事。疍家人以海为生、与海相伴的生活,仿佛又浮现在眼前。它浓缩了疍家人的历史,也展现了疍家人在耕海生涯中生存的智慧和豁达……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