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海南·回访 | 昌江渔夫钟强彬义务打捞海洋垃圾20年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11月14日消息(记者 赵航)黝黑的面庞泛着微笑,似乎有着海风吹拂的痕迹。“休渔的时候歇了一阵,现在就和以前一样,正常出海,正常捕鱼,正常捞垃圾。”这个健壮的汉子,就是钟强彬。

出海捕鱼的钟强彬 受访者供图
出生在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的他,祖祖辈辈靠海吃海,出海打鱼是生计需要,也是家族传承。钟强彬与海的故事,开始于20年前。
2003年,刚满20岁的钟强彬首次跟随父亲出海捕鱼。他的第一网撒下去,拉出水的有近半是塑料垃圾。在渔民的传统观念里,捕鱼捞到大量垃圾是“晦气”,通常会把捞到的垃圾直接扔回海里去。犹豫再三,钟强彬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做法:将垃圾带回岸上处理。
自此,钟强彬每次出海,除了带回渔获,还会带回一大堆垃圾,小到塑料包装袋,大到废弃钢索,从几公斤到几十公斤不等。半船垃圾半船鱼,钟强彬足足坚持了20年。
渔民出海打鱼,是为了生计,而将垃圾随船回港处理,需要付出的可不只是人力成本,更有实打实的经济利益——带着垃圾返航就必然相对减少运渔获的数量,并直接影响到每一次出海的收入。
“你们捞回来的不是垃圾,而是一种思想。”钟强彬不记得这句话是谁最早对他说的,但这句话他很喜欢。
海里垃圾少了没?钟强彬也不确定,对个体来说,海洋太大了。但他能看到的,是自己身边越来越多的志同道合者。

钟强彬 受访者供图
2021年,昌江推动“无塑海洋行动”,钟强彬“捞垃圾”的“事业”迎来了一次转机。对海洋环境被污染和渔业资源退化有着切身感受的钟强彬,果断地站了出来,第一个报名参与行动。有了项目的名义,他可以有理有据地带动更多的渔民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随着钟强彬的事迹口口相传,加入“无塑海洋行动”的渔民也越来越多。截至2023年10月,昌江海尾、临高黄龙、海口三联等渔港陆续加入“无塑海洋行动”,越来越多的渔民投身海洋垃圾治理的体系中。“最近我还给这些渔港都送了锦旗,就是以渔民志愿者的身份送的。能有更多人理解和加入,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好事。”钟强彬说。
不过在钟强彬看来,“没人丢”和“有人捞”同样重要。“我们捞垃圾是治标。治本还是要靠大多数人自觉保护环境,维护海洋生态健康。不然就算所有渔民都出动,海里的垃圾也是捞不完的。”钟强彬说。
打捞垃圾,收拾渔网,给大海“做美容”,钟强彬坚持了20年。“或许未来的某一天,一网下去,只有鱼没有垃圾,那我们‘捞垃圾’的工作才算是‘失业’了,这才是我们渔民们最大的心愿。”带着期盼和憧憬,钟强彬驾驶他的渔船,又出发了。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