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十年九旱”红灯村焕新颜 路通水通不再靠天吃饭(儋州市大成镇红灯村)
“十年九旱”红灯村焕新颜
路通 水通 不再靠天吃饭

红灯村合作社的成员在领取分红。
南国都市报7月15日讯(记者 梁振文 文/图)7月的儋州进入雨季,烈日当头,闷热潮湿的空气让人汗流浃背。在儋州大成镇红灯村的田垄边上,驻村第一书记杨勇正在仔细查看农业水利修缮的进度。红灯村党支部委员唐耀林感慨地说,这项水渠修缮工程将彻底改变红灯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命运,废弃农田将是稻香蛙鸣的丰收景象。
来到红灯村,整洁宽敞的乡村道路映入眼帘让人印象深刻,一些较为狭窄的转弯处施工队正在抓紧施工,路边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香蕉林。
红灯村位于山地,村庄素来干旱,农业灌溉水是制约当地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红灯村一直以来就是‘十年九旱’,在这里群众靠天吃饭,由于缺乏灌溉水,村子里大片的耕田被撂荒,能够种植的农田不足10%。”唐耀林说,不仅如此,当时入村路还是土路,每逢阴雨天便泥泞不堪,村民出行困难。
解决红灯村底子薄、基础设施滞后的局面,资金成了摆在杨勇面前的难题。杨勇通过派出单位的帮助,除争取到省接待办直接投入的23.1万元建设资金外,还筹集引进近1200万元资金,用于红灯村13公里环村道路的硬化拓宽,以及水利设施修复改造、饮水工程修建等项目,红灯村落后的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变。
“村子变美了,生活要更美!”杨勇说,从前村民的收入主要来源是橡胶,红灯村拥有大片的橡胶林,因此发展林下经济便成为首选。
最终,在探索红灯村的产业发展之路上,从发展特色林下经济,到发动贫困户将养蛇作为本村的特色产业,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原本只有橡胶作为主要产业的红灯村如今已成为了产业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特色产业村。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还将红灯村列为发展林下经济示范点,目前已建成林下益智基地,并为红灯村贫困户开展牛大力、益智等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培训。
杨勇说,今年,在大成镇政府的牵头下,红灯村紧抓机遇,让海南朴菜园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落地红灯村。届时公司预计租用土地达1000亩,不仅撂荒土地得到收益,村民还能在自家门前种菜解决就业问题。
杨勇说,下一步,他希望将红灯村打造为一个采摘游一体的村庄,加快建设村民文化广场,不断提升红灯村村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