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美丽乡村之一]力乍村客家风情迷人醉(配组图)
编者按: 2016年11月,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公布,我市那大镇洛南村、石屋村、屋基村三个村获评“海南省美丽乡村”。其中,洛南村为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石屋村、屋基村为省三星级美丽乡村。今年11月22日,第二批海南省美丽乡村名单公布,我市10个村榜上有名。大成镇推赛村、和庆镇美万新村、兰洋镇南罗村、木棠镇铁匠村荣获省三星级美丽乡村;大成镇新营村、峨蔓镇盐丁村、海头镇红坎村、那大镇侨南村、雅星镇新让村、中和镇七里村荣获省一星级美丽乡村。这是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的战略部署,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绩。从本期起,本报将以专版的形式陆续报道本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以飨读者,敬请垂注。
古井、古树、黄氏宗祠……客家风情,田园风光,走进海南儋州那大镇这个古老的客家村庄——洛南村委会力乍村,仿佛走进一幅风格迥异、精美绝伦的画中,令人流连。一栋栋客家风格的民居错落有致,翠林修竹环绕村边,村道整洁干净、自然有序。
去年,在海南省第一批美丽乡村名单上,洛南村获评为“海南省美丽乡村”。上榜的原因除了产业发展、乡风文明,还在于洛南村在规划建设中,保留着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的客家风情特色。
具有百年历史的客家古老村落
洛南村委会位于那大镇北部,与西联农场场部相邻,下辖力乍、塘坡、牛窝、江头4个自然村,总户数313户,总人口2118人。其中,力乍村是古老的客家村庄,村落格局和建筑风貌都保留客家的风情特色,拥有百年古井、百年古树、黄氏宗祠等诸多特色古迹。
行走于力乍村,到处郁郁葱葱,像是一片绿海,大片大片的粽叶绿意盎然,偶尔飘来采摘粽叶的客家姑娘甜美的歌声。随处可见挂满美味诱人的果实的黄皮、芒果、菠萝蜜、莲雾等果树以及花梨木、古荔枝树、古榕树等名贵林木,漫步通往深巷的石径,阅览别致风情的亭轩门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令人陶醉在其中;村庄前一条小溪潺潺流水穿过竹林,小溪清澈见底,水中偶尔会有一些小蝌蚪、鱼儿在玩耍。有顽皮的孩子捡起石块,向溪水中扔去,水中立刻溅起晶莹的浪花,水花落下去,水中又荡漾起一个个的圆圈;小溪穿过的那片竹林位于村庄正前方,每当风轻轻吹拂,竹林便响起“沙沙沙沙”的声音,竹叶起伏,随风摆动,好像一个个顽童正在说着悄悄话;小溪注入的是一个人工湖,湖水清澈碧绿,水明如镜,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像碎银子一样闪烁着,湖四周被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竹子林环绕着,景色非常迷人。
力乍村是一个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老村落,其建筑风格、生活习俗、饮食文化都保持了客家人原有的风俗习惯,村内古树参天、绿荫环抱、古朴幽雅、风光宜人。
改造前与其他村落无异
该村传统经济以橡胶、水稻、甘蔗、蔬菜、灵芝、粽叶等生产为主,现在结合力乍美丽乡村发展的实际,建成了农家乐、家庭旅馆、农家休闲咖啡吧和粽子等休闲旅游产业链。
力乍村在那大镇委镇政府的指导和扶持下,投资建设“竹林农家乐”作为“庭院经济”的延伸。在力乍村茂林修竹,红花娇艳,绿叶婆娑,风光旖旎的竹林环境里,人们可以抛开浮华喧嚣,放慢生活节奏,放松身心来感受快乐、幸福和温馨,体验乡村生活的恬静与安逸。
力乍村这座古老的客家农庄,如今已变成美丽乡村示范点,风景优美,民风淳朴,自然脱俗。2014年被授予“全国宜居示范村庄”和“海南省小康环保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之前我们这,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如今村里是越来越漂亮,来游玩的人也络绎不绝。”村民刘东武向记者说到。
改造前的力乍村,与其他村落毫无异样,没有一条像样的进村公路,没有集体经济,村民们的居住环境简陋不堪,经济来源十分单一,主要依靠橡胶和水稻等农作物的种植来维持生活。
现如今,走进力乍村,看到的是富丽堂皇、古色古香、带有客家传统文化特色的村庄大门,还有每家每户都修建了统一的、有着客家风情的入户门楼,四周用本土石材和红砖垒成了围墙,庭院内栽满花草果树,还有一些利用树藤搭起了休闲的凉亭,在碧波中美轮美奂。错落有致的一幢幢民居,在红花娇艳,绿叶婆娑的林海中,显得格外美丽。力乍村的客家民居村庄总体规划定位农家休闲旅游生态园,具体划分为:竹林农庄区、粽子作坊区、石雕商业街、休闲娱乐广场、停车场、庭院居民区等。整个力乍村的基础设施改造项目,由市政府和那大镇统筹城乡项目资金投入,全面改善了水、电、路、绿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其中,高规格修建了村村通道路、文化广场、停车场、村民安全饮水、排水沟及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站、路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庭院美化、家中亮化、村民素质化的五化目标。
宽带、公交、储蓄、物流等设施一应俱全
近几年,力乍村逐步完成了环境卫生整治、安全饮用水、民居改造和文化及休息广场等工程的建设,力乍村乘着开发建设美丽儋州的东风,开始悄然发生改变。昔日产业单一的力乍村,经过改造后,如今变得热闹起来。村庄变身旅游区,以前土里刨食的农民成了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这得益于“生态旅游”的理念。由此激活了之前闲置的农村自然景观、悠久的民俗文化、天然的养生环境等旅游资源,形成了城乡互动,生态旅游的发展格局。力乍村以农家餐饮业为龙头,带动富有地方特色的儋州粽子、客家擂茶、客家米线等产业发展,搭建旅游公共线路,使力乍变成集居住、休闲、娱乐、美食为一体的农家生态旅游山庄,逐步建设成城乡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目前整个村庄宽带网络、城市公交、邮政储蓄点、货运物流站、自来水管网等城市标准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村落实现了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庭院美化、村庄亮化。
多年前的力乍村,村里的垃圾很少被及时清理,污水也没有专门的导入管道。近年来,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力乍村发展了农家乐、家庭旅馆、农家休闲咖啡吧和粽子等休闲旅游产业链。政府投资近一百万元,在力乍村建起了首个村级污水处理站。
在力乍绿意盎然的田园里,呼吸芬芳的泥土气息。游客、市民在这闲暇垂钓,体验农家风土人情和诗情画意般的生活。骑行在力乍村,沿途观光旅游,在尽情享受户外运动欢乐的同时,切身体验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和独特魅力,感受农村发展的勃勃生机……
延伸阅读
美丽乡村:力乍
力乍村是海南省儋州市那大镇下辖的洛南村委会的一个自然村,位于海南省西北部,濒临北部湾,距省会海口市126公里。陆地面积2.41公顷。是一个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客家古老村落,其建筑风格、生活习俗、饮食文化都保持了客家人原有的风俗习惯,现有农户109户,人口610人,年人均收入1.13万元。村内古树参天、绿荫环抱、古朴幽雅、风光宜人。农村传统经济以橡胶、水稻、甘蔗、蔬菜、灵芝、粽叶等生产为主,现在结合力乍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的实际,建成了农家乐、家庭旅馆、农家休闲咖啡吧和粽子等休闲旅游产业链。力乍村为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建设海南首个农村污水处理站,2014年被授予“全国宜居示范村庄”和“海南省小康环保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区位交通
力乍村距离那大城区5公里,紧靠儋州出口路那洋公路,距海南海榆西线公路9公里,距海南环岛西线高速公路20公里,交通极为便利。
建筑特色
力乍村整个村落的建筑风格基本保持客家人的传统习俗,每家每户都有自己独立的院落,且都修建有客家传统风情文化“天人合一”的入户门楼,院墙均用本土石材和红砖垒建而成,庭院内栽满花草和果树,还有利用树藤搭起的休闲凉亭,美妙绝伦。特别是带有客家传统文化的入村门楼,富丽堂皇、古香古色,更是让人耳目一新。目前整个村庄宽带网络、城市公交、邮政储蓄点、货运物流站、自来水管网等城市标准配套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整个村落实现了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庭院美化、村庄亮化。
民俗文化
力乍村这一古老的客家村落,村民无论老少常年都保持着客家人能歌善舞的本色,特别是原滋原味的客家风情歌舞源远流长,每天都有村民自发参与,自娱自乐,和谐表演。同时村内还自发成立了青年自愿者服务队、法制宣传队、文艺表演队,为客家传统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美食特色
力乍村曾是脱脂大米和洛基粽子的发源地。脱脂保健大米现已成为热门时尚的瘦身食品,深受广大女性同胞的喜爱。洛基粽子作为海南西部十大“地方特色小吃”之一享誉岛内外,每年端午节甚至远销海内外。力乍村客家菜素有“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肘不浓”的说法,用料以肉类为主,水产品较少;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讲求酥软香浓;注重火功,以炖、烤、煲、酿见长,尤以砂锅菜闻名,特别是“绿荷包饭”、“客家擂茶”、“黄皮鸡”、“客家酿豆腐”等客家名菜的制作深受游客喜爱。
住宿推荐
力乍村距那大城区仅5公里,可以选择在那大城区住宿;力乍村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也可以选择留宿农户家中,自助体验农家生活。( 记者王敏权 编辑李晓晖)
![[儋州美丽乡村之一]力乍村客家风情迷人醉(配组图) 儋州](http://www.hinews.cn/pic/003/019/442/00301944267_ee01aee2.jpg)
宽广的入村大道
![[儋州美丽乡村之一]力乍村客家风情迷人醉(配组图) 儋州](http://www.hinews.cn/pic/003/019/442/00301944268_a2d0bc67.jpg)
竹林农家乐
![[儋州美丽乡村之一]力乍村客家风情迷人醉(配组图) 儋州](http://www.hinews.cn/pic/003/019/442/00301944269_0b141139.jpg)
力乍自行车驿站
![[儋州美丽乡村之一]力乍村客家风情迷人醉(配组图) 儋州](http://www.hinews.cn/pic/003/019/442/00301944270_7a788d7f.jpg)
干净靓丽的力乍村道
![[儋州美丽乡村之一]力乍村客家风情迷人醉(配组图) 儋州](http://www.hinews.cn/pic/003/019/442/00301944271_27df956e.jpg)
力乍农家庭院
图片由记者黎有科何文新摄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