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光村镇泊潮村:沿袭数百年赛龙舟习俗(儋州市光村镇泊潮村)
儋州光村镇泊潮村:
沿袭数百年赛龙舟习俗
在这里,端午比过年还热闹
龙舟比赛。
儋州光村镇泊潮村,数百年来一直沿袭着端午赛龙舟的习俗。这个日子经过岁月的沉淀,已经根植渔民骨子里,也是渔家最幸福的日子。如今,泊潮端午习俗不仅有龙舟竞赛、海浴、包粽子等各种活动,各地村民的加入也让这个节日内容越发丰富。
令当地渔民更加高兴的是,2017年3月,省政府将泊潮海龙舟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于泊潮村民来说,这份百年的坚持越发历久弥新,焕发新的色彩。
南国都市报记者梁振文/文 刘孙谋/图
造龙舟祈福 沿袭数百年守望传承
在泊潮,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泊潮村民的祖先数月都捕不到鱼。对于这个以捕鱼为生的临海村庄,饥饿的威胁逐渐蔓延开来。无奈之下,村民准备了贡品和香烛,到村里的陈杨庙祈祷能捕到鱼。后来,村民出海便常常满载而归。
泊潮端午习俗主要活动有龙舟竞赛、海浴、包粽子等各种活动。所谓海浴活动,即在每年五月初五端午节早晨,附近海边村庄的男女老少都要到海里进行海浴,同时用海水擦眼。传说用端午的海水给人们擦眼,可以明目去眼疾,一年里眼睛不生病。
端午节另一项主动活动就是包粽子。每逢端午,泊潮村的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过好节的习俗,早饭各家各户都要先吃头一天就包好的粽子。如有孤寡和贫寒的人家,包不了粽子,邻里们自然地关照一下,送去几个粽子,做个“意思”。此外,还有头一年结婚的新娘要带粽子回娘家“拜节”等风俗习惯。
村民固定扎好的游龙。
深山造龙舟 守护先祖传承荣光
泊潮的龙舟跟别的地方不一样,一定要在小船上绑一只龙的模型。而其他地方则是直接将整体小船打造成龙身,头尾搭上龙首、龙尾。
在泊潮村,用竹片扎龙是门手艺,如今这门手艺也在慢慢失传,村里的年青人也越来越少人去学习这门祖宗传下的绝活。泊潮村民张景红早在孩童时期,每到端午节前,他便边学习扎游龙,这一扎,就是26年。
张景红说,在整条游龙的扎制过程中,“龙头”需要耗费一个星期,这相当于整个扎制过程的一半。好的游龙扎出来,鼻子、眼睛和嘴都很灵活。
对于泊潮村民而言,游龙的稳固和美观同样重要。端午节前,村民会集资从农场买来新鲜竹子,一根一根剖开,再用钢丝缠绕,确保“龙体”在风浪中的坚固。然后,在贴上村民自制的画纸,将要放置的渔船,也会涂上漂亮的颜料。龙舟造成后,游龙躯体通红,龙头和龙尾金光闪闪,颇有气势。
谈起村里端午龙舟的习俗传承,不少泊潮村人都在感慨不已。在1966年,在那个特殊时期,今年67岁的骆荣华回忆,当时泊潮村民被禁止扎游龙。老祖宗的习俗没那么容易放下,村民在端午节前依旧扎游龙。这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骆荣华说,当时辛苦扎好的游龙曾被人用刀砍毁。
无奈之下,村民打起了游击战,躲到村里农会旁的山中扎游龙。事实上,泊潮村长久以来便是革命老区。在这里,曾建立儋州第一个党支部。
今年3月20日,省政府将泊潮海龙舟列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和无数故事的习俗,得到了一份郑重的认可。这个光环,泊潮村民很高兴。
村民剖开竹子制作游龙。
百年坚持 期盼获得扶持
端午节龙舟赛前,到陈杨庙中祈祷是一项重要仪式。当天上午,村民就将扎好的游龙固定在渔船上,再来到陈杨庙。此时,雇来的两位歌手便会唱起儋州调声,为祭拜祖先和祈福做准备。祭拜时,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仪式。
仪式即将结束时,老人便会手持毛笔,沾上墨水后郑重地给龙点睛。龙嘴里面的“龙珠”也会用衣服包住后挂在庙中,用来“祈祷”生子。
这时,点上睛的龙舟便可以下水了。村里的年轻人则身着统一的盛装(每年更换),一边划动龙舟,一边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给岸上的村民逗趣。
同时,村里人还会搬出存放的十只大鼓,奋力地敲击。
每年此时,这个活动就吸引了市内附近村庄的男男女女,也有毗邻县份的观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直到下午六点多钟龙舟竞赛活动才结束。
每年端午,泊潮村民要扎游龙,还要穿上节日盛装,“每年的服装基本都是村民自备。此外,隆重的节日还需要不少道具装备,这些都是不小的开支。”泊潮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张国龙告诉记者,“村民对龙舟有极大的热情,如果有一定的经费支持,我们泊潮村的赛龙舟活动会更加丰富多彩,吸引更多游客。”
张国龙还说,如今光村镇泊潮村海龙舟已经列入非遗项目,希望政府能够重视,给予扶持,然后举办各类体育活动,还有趣味比赛,让泊潮端午习俗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