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白马井镇组织委员陈琦带领村民办土塘作坊 以产业促脱贫(儋州市白马井镇委书记陈帆)
据《今日儋州》消息 走进白马井镇学兰村委会学村一队丰头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斗志昂扬的景象:占地300平方米的吴氏糖寮制糖基地在绿树环绕中座落,阵阵浓郁的糖味从制糖作坊扑鼻而来,令人垂涎,透出幸福、祥和的生活气息。在该镇组织委员陈琦的带领下,这个昔日“地处偏僻无人问津且软弱涣散”的贫困村,如今集体经济年收入破10万元,发展欣欣向荣、充满生机。
抓班子强队伍 聚人心促发展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班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陈琦自2016年到任白马井镇组织委员后便开始担任学兰村委会包点干部。学兰村委会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地处偏僻,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较差,年轻劳力基本外出务工,危房、无房户较多,该村共有731户3731人,中共党员4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4户273人。了解情况后,陈琦寻思要改变村子贫困落后的面貌。首先就是要建强支部,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抓基层党建首先就是要抓好支部一班人,让村‘三委’干部信赖镇府领导,党员群众信赖村干部。”为此,陈琦建立了党员干部例会、定期学习、议事公开和走访调研四项规章制度,用制度约束人,一切按制度办事。
上任之初,陈琦按要求召开党员会议商讨村内大事,把党员、干部推到工作一线,在解决问题中树立党员威信,更好地维护了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 在陈琦的影响下,村里的大事小情都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再做决定,村民心里亮堂了,党员干部工作也顺利了。
脚踏实地做事 一心为民服务
上任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群众到省、市上访闹贫的事件,陈琦带领包点工作组和村“三委”干部进村入户调查核实200多户欲争当贫困户的群众,为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申请低保、危改,有效解决了群众争当贫困户的问题。
学兰村因建庙发生民工坠亡事故,陈琦带领镇村干部反复做村民、死者和安监局的工作,用一个半月的时间妥善处置了学村何宅建庙“七一”安全生产事故,使之成为了市安监局典型教案。 道路、水利作为农村的最大民生,2016年的“电母”台风,使该村委会多处道路被冲坏、水坝被冲毁,让以农为主的村庄雪上加霜。为了让党员干部树立威信、赢得群众信赖,陈琦在镇领导的支持下,不断与市相关部门积极沟通,争取市、镇资金200多万元修复被毁道路和水利设施,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保障。
强化产业引领 促进脱贫攻坚
学兰村委会管辖学村、才根、韩宅、香兰和高兰5个自然村,主要种植甘蔗、水稻等经济作物,生产结构单一,经济收入少,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而学兰村很早就有土糖传统技艺,但那时村里只有一间小糖寮,工艺粗、产量低,前几年又遭到台风摧毁,土糖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包点学兰村委会后,陈琦认为,只有调动一切资源,大力开展产业扶贫,才能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参与产业发展,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提升收入水平。为此,陈琦为糖寮找出路、谋发展。通过招商注资成立“海南忆家食品有限公司”,重建糖寮。2017年1月投产后成为全省最大的传统土糖作坊,同年9月企业与贫困户签定协议,以短期投资“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模式,带动贫困户和巩固提升户共223户增收脱贫奔小康。
陈琦还鼓励糖厂管理层人员依托土糖这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打造美丽乡村游,计划建设以“土糖”为主题的甘蔗种植基地和制糖体验配套场所等扶贫产业园,让农户从中获取收入。 “接下来,我们还将依托传统制糖作坊的发展,建成集传统文化制糖区、文化休闲农庄、传统制糖体验馆、甘蔗基地于一体的文化体验园。”说起学兰村委会今后的发展方向陈琦介绍说。同时,农户也可参与儋州海源甘蔗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甘蔗、制糖等获取收入,或发展集体经济,如提供制糖体验配套场所,建设农家乐、制糖体验馆,改造特色民宿等等。“我们形成这个产业集群后,可以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和贫困户更好地脱贫致富。”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