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千年文脉 让东坡文化走向世界 ——“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发言摘登(配图)
编者按
文化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灵魂,将东坡文化定位为海南文化高峰,是海南深度发掘文化产业精神内涵和提升旅游产业文化品牌的当务之急。12月16日,在我市举行的“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与会海内外东坡研究专家学者、多地东坡文化研究机构代表、儋州山歌研究专家、教授以及文学艺术界人士齐聚一堂,就学习东坡情怀、研讨东坡文化和如何更好实施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方面作了精彩的学术交流和研讨,本版摘登他们的发言,以飨读者。
儋州要放眼全国 做好东坡文章
李景新(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教授)

2000年,法国《世界报》曾在世界范围内举行一个以评选“千年英雄”为主题的文化活动,共选出12位“千年英雄”,苏东坡是唯一入选的中国人,可见苏东坡的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地区,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苏东坡的功业也不限于一地,凡是苏东坡学习、为官、贬居、其他情形的居住、墓葬之地,几乎都有关于东坡文化的机构和纪念地,许多纪念地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胜地、旅游胜地。而贬居海南儋州是苏东坡人生的重要阶段,他在期间所立下的历史功业丰富、深厚而影响深远。
加强对苏东坡海南儋州阶段内涵的研究,意义是巨大的。李景新说,苏东坡在儒学著述、文学理论、文学创作、书法创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其民本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和旷达精神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意义。因为苏东坡不仅是儋州的,是海南的,也是全中国的,是全世界的,所以我们要放开眼界,与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东坡文化机构、苏学学者加强合作与沟通,把东坡文化推向一个更高更深的层次。
由居儋诗文看东坡的人格魅力
王世焱(海南省琼中县教师培训管理中心高级教师)

苏东坡短短的居儋三年,困苦和磨难成就苏轼的学术研究和人格升华,因此,他特别感激居儋的日子。居儋在他心目中是“毕生功业”,而不是人间“地狱”。在这里,他的学术造诣推向了巅峰,他的人格魅力在天地间闪耀出无比的光辉。苏轼在海南度过了他人生最后一个重要阶段,留给我们最珍贵的财富远远不是他在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等方面的成就,而是他一生积极真诚的生活态度,他面对挫折的乐观,他追求自我的不懈努力和善良崇高的品格,不管是海南对于苏轼,还是苏轼对于海南,相互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更有理由把这种精神发扬光大。
一自东坡来海外,人间大美始儋州。
站在苏东坡诞辰980周年的历史节点,站在苏东坡贬儋920周年的儋州水山田园,全国各地的苏学专家欢聚一堂,纪念和缅怀“永远的苏东坡”,共同研讨东坡文化,梳理儋州文脉、传承民族神韵,共强文化自信,兹游奇绝冠平生。
以东坡文化之根铸西部中心城市之魂
吴厚昆(海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会长、中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根据儋州千年的历史文化地位与资源优势,凝神聚力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这是儋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纲和领,是辐射西部的神和魂,是服务全省的根和本。苏东坡居儋三年,留给儋州的不仅是丰富的诗文作品,还有他成熟的人格魅力、深壑的哲学思考、丰富的意志理念和完美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留给我们在东坡文化背景下以国际旅游战略快速发展文化儋州的机遇。
东坡先生的一生都在追求创新,“不合时宜、与众不同”就是创新创意的表现。儋州作为海南建设面向北部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以东坡文化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重塑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发展新格局,这是服务全省、辐射西部的真资本、绝对值。要充分发挥东坡文化的引领作用,带动儋州经济、社会、文化、民生全面发展。
以东坡文化形成西部中心城市建设的内生动能
王运涛(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在国家大力实施传统优秀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当下,东坡文化传承成为文化儋州建设的重要内容,挖掘、研究和传承名扬四海的东坡文化,打造儋州文化名人特色品牌,推动东坡文化产业化开发,引导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形成历史文化名人系列产业链,对于当前建设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东坡文化在历史上为文化儋州的整体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海南西部中心城市建设的基础资源。我建议,要依托国际旅游岛地理优势,借助儋州特有的东坡文化资源,建立起结构合理、布局科学、高端优势突出的文化产业体系,创新东坡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发展的内容与形式,探索出资源丰富、文化深厚地区特色文化创新发展的模式,通过对东坡文化的传承弘扬,多维度地展示儋州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扩大儋州文化的认知度、理解度和美誉度,不断增强儋州东坡文化的凝聚力、感染力、影响力,从而全面提升儋州文化软实力。
从东坡笔下读懂儋州风情
韩国强(市东坡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常务理事)

外地人与儋州人交往,儋州浓郁的人情总是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海南始致儋耳、琼崖两郡以来,儋州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除了土生土长的居民外,历代都有外地人迁徙儋州,在各地移民的影响下,儋州的民俗异彩纷呈。东坡作为一个“有罪”之臣贬谪儋州,对未来一片迷惘,当时,好客的儋州人向东坡伸出热情的双手,温暖了东坡遭受严重创伤的心灵,就是这种浓郁的人情使谪居儋州的东坡振作精神,度过三年贬谪生活。“风土极善,人情不恶。”这是苏东坡对儋州风俗民情发自内心的赞美。儋州风情是一块尚未充分被世人挖掘认识的瑰宝,研究东坡笔下的儋州风情,让世人进一步了解儋州风情,开拓儋州的东坡文化体验之旅,促进儋州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难以估量的作用。
苏轼居儋的生活哲学和宗教情怀
陆雪卉(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

苏轼的一生都在不断地洗礼与净化,他在每一阶段的心境和体悟也是各不相同。苏轼被贬黄州时,他心中“洗”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所洗的对象基本就是污垢、罪过等负面元素。惠州时期,苏轼渐渐认为自己身心清净,所洗的目的则是希望自己归本真、得见祖师。儋州时期,苏轼依旧认为自己“此心初不垢”,但他对于身世的态度大不同于之前,如果说苏轼黄州时期“洗”的主旋律是“逃避”,惠州时期是“忘掉”,那么苏轼在儋州生活中的“洗”则流露了更多的随缘与淡然。
中年前的苏轼也可谓有赫赫之功,更多的还是关注于对外在事业的追求,所以他的洗沐作品一方面有除垢的目的,同时也有儒家“操身而浴德”的涵义,也就是要通过洗沐来端庄德行,勤勉精进。而晚年时,苏轼则把视野更多地投向了对内心的关照,他的洗沐也从相对浅层的“除垢”升华到了深层次的“回归自我”,他希望借洗沐来洞察心性,体悟因果,并在看破现实中的种种不顺意之后,达到一种精神上的和谐与圆融。
苏轼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伍联群
(四川绵阳师范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

苏轼晚年谪居遐荒之地,可谓是暮路穷途,但他没有怨天忧人,著述兴教。在个人思想方面,他已达思精理熟之境。于儋州而言,则实启此地文教之盛。无论是思想之境与文教之兴,在他的儋州诗歌创作中均得到明显的表现。苏轼在儋州的贡献与成就,对于当今儋州抑或是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而言都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今天儋州的文化精神建构而言,以及对于今天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而言,苏轼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苏轼从历史、哲学、人生的起落之中发现了某种具有永恒价值、可以使之在生活中复活的东西,从而把他自己的生活安放在一个永不过时的现在之中。他的精神与思想不仅仅是儋州的文化精神财富,也是民族的文化精神保障,更是世界的文化精神宝库。苏轼如孔子、屈原等中华民族的其他伟大先贤一样,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苏轼在儋州的生命体验与超越
海滨(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

苏轼在黄州有明显的客寓意识,觉得自己是外人;苏轼在惠州,渐渐淡化了这种客寓意识,希望长作岭南人;苏轼在儋州,完全忘记了自己,感觉自己本来就是海南人。儋州之贬是苏轼实现人生超越的极致所在。苏轼在海南,用自己的生命诠释经典,又以经典浸润自己的生命,将人生的超越凝结为新的经典。
我们发现,苏轼在海南的德行学问言语事功,既是其生命过程的自然延续,更是对人生阅历的积极超越与升华。苏轼对于人生际遇的不确定性的概括——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对于祸福得失的相对性的总结——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对于以人为本的绝对性的表达——但愿人长久,他在居儋期间都获得了更丰富更深刻彻底的生命体验、印证和超越。兹游奇绝冠平生,苏轼用自己在儋州的生命实践最大限度地诠释了上述三种生命态度。
擦亮儋州东坡文化的“金字招牌”
刘继增(河南省郏县苏东坡研究会副会长)

苏轼居儋有两处“偃息之所”,一为苏轼得州治东南曾氏地所筑,一为州治东南天庆观侧傍桄榔林所筑的桄榔庵。苏轼选用当地传统当家作物“红藷与紫芽”作为桄榔庵首选绿化品种,以其桄榔木制桄榔杖作为赠友首选礼品,既是苏轼“困厄之中”生活的具体体现,又是创新思维的智慧写照。围绕苏轼“宅园绿化”诗的叙写地点和桄榔庵绿化品种的论争,开启了苏轼居儋诗文的跨界研究的“靓丽风景”。
桄榔庵作为苏轼居儋自建第一宅,是儋州东坡文化的地标和“金字招牌”,是其居儋“偃息之所”,也是除“初僦官屋”的时间外他在儋州交游和诗文创作行踪的出发点和归宿地。苏轼更是把它看做“生谓之宅,死谓之墟”,东坡居儋三年,是他学术造诣达到顶峰、哲学理念已经完备、平生功业最为成熟、人格魅力至高无上的时期。他在儋州形成和传承的东坡文化地标性内容很多,但桄榔庵和桄榔木诗文无疑是东坡文化巨阵中的“金字招牌”。
苏轼对“斯文有传”文化使命的秉承与担当
管仁福(中国矿业大学苏轼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苏轼是中国古代少有的大文豪,他一生为人“负其豪气,志在行其所学。”这突出表现在他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斯文”的传承与弘扬。“斯文”在这里不是指文雅、文学之意,而是代指以孔子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优秀文化。苏轼一生表现出的自强不息、宽厚待人、积极入世、心忧天下、关爱人民等优秀思想精神品质,都深得儒家思想之真传。
苏轼继承欧阳修的事业,对儒家思想的阐发弘扬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尤其是他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体认与高扬,更是得到了儒家思想之精髓,其见识远在那些偏重心性之学的理学家之上。苏轼一生坎坷多难的政治生涯,未能使他成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这或许是他深为遗憾之事。不过苏轼三次被贬,恰是他潜心儒家思想研究、专心文学创作的丰收时期,而他继承欧阳修未竟的事业,使“斯文有传”,也多得益于他三次被贬的时期,这或许是他最为欣慰、最为看重的功业。
筹建“东坡学院”的重要性
齐念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化学者)
一所大学,应成为国家人才与创新不可或缺的摇篮。苏东坡是人类思想文明和科技进步背景下的时代英雄。他一生都以强烈的创新思维,从事文学、自然科学、哲学与社会学的创造,在治国理政实践中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传承、研究和弘扬东坡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精神,是东坡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升华,也是民族创新精神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扬,是民族复兴、中国梦成的思想指导、精神动力、人才孕育和科学保障。
海南儋州未来的大发展,只能建立在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基础上。人才高地和创新高地的奠定,只能通过优质的教育教学,聚集人才,激励创新。所以儋州要及时调整方向,从更宽的角度,更高的视野,更全的领域,完整系统地把东坡文化真正作为中华文化品牌,作为文明大国的历史标杆,建设东坡学院,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就能真正体现出儋州,作为东坡自认的千年故乡,有高度、有担当、有责任、有价值的理念与实践。
东坡居儋的文化符号及其哲学意涵
郑柏彦(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助理教授)
苏轼流放到蛮荒、穷苦之地,在生活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居住了三年之久。磨与沉淀,让苏轼具涵了他人未能拥有的深厚能量,无论在思、行与创作等方面都有令人叹服的表现,居儋时期的东坡一直为当代学术研究之热点,时至今日,东坡已不仅是一位诗人、词人或政治家,而是被形构成为一个符号,具涵更深厚的文化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处世的理想典型,也包含了对科举、中原文化的推崇,蕴含着通往政治、权力与利益舞台的象征意义。
在“天水无际与大瀛海”中,东坡展现出从神话到政治场域都罕见的对流贬的超越,解消了中心与边际的距离感,突破了海南四面环海的牢困感。是东坡不同层面却又彼此相系的精神展演,完整地注解了东坡在儋期间人格成熟、思想体系完善、哲学思维达到巅峰状态的境界。( 记者王敏权见习记者何万常盘悦华实习生洪文妍整编 记者 黎有科 何文新/图 编辑梁娥 吴宗绩)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