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创者的回想:海南崛起“网络大省”的基因(海南崛起的历史契机)

历史人文 0 3292

  文\海南日报记者 彭青林 杜颖

  海南网络20年

  2014年是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0年,也是海南公众可以遨游INTERNET的第19个年头。回望这20年,互联网以一种史无前例的力量、前所未见的速度,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周遭的世界。

  天涯、凯迪、南海网……这一个个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社区、新闻网站都在这座岛屿上诞生崛起。海南这座被一弯海水隔离于大陆的小岛,一度汇聚了全中国的舆论力量和精彩意见,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舆论场之一,被称为“网络大省”。

  中国互联网20年,海南书写了其中重要一笔。本期《海南周刊》将回顾这20年间海南互联网“江湖”的精彩片段,回想推动海南互联网蓬勃发展的特区精神,回望一位位网络“大虾”和一个个精彩的网络事件……看清过去,才能更明白未来的路。

  “互联网发展的核心是人。”几位参与海南互联网最初建设的奠基者和初创者,在回顾了这段历程、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突然冒出来一句。

  回过头再想,此言非虚:起步阶段一项正确的决策和培养的一批人,让海南在中国互联网“江湖”的前排中抢得一席之地近10年,甚至被一些人称为“网络大省”。重述这段历史,其中的成功经验也许对今天海南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不无启发。

  一项决策

  时间回溯到1995年,中国正式介入互联网的第二年,之后,全国第一个省级公共信息平台在海南诞生——海南省公共信息网开通,第一个把天涯宝岛接入了国际互联网,成为海南互联网发展走进领先行列的起点。

  在那个年代,除了专业人士和科研人员,互联网还没有进入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的生活。为什么海南省会率先做这样一个平台?当时担任海南省经济信息中心综合处处长的武戈说,这源于省委的一项决策。

  20世纪90年代前期,中国政府利用第三批日元贷款,在全国实施中国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工程,项目由国家和各省经济信息中心执行。

  武戈记得,那时海南承担的本省经济信息网络系统部分,已经准备进入设备采购和执行阶段。正当此时,当时的省委书记阮崇武与时任国家信息中心主任高新民的一次会见,改变了项目的进程。高新民向阮崇武建议,互联网正在兴起,海南的这个项目不能再按照传统方式做,而要用互联网的方式做,跟上科技发展的趋势。有过长期在科技系统工作经验的阮崇武,马上赞同这个建议并在省委、省政府形成了共识,成为一项决策。

  于是,项目的计划方案、设备采购单都重新进行了安排,同时改变的,还有项目的战略定位:不仅服务于国家经济信息网络计划,同时还要服务于公众。

  因此,当海南省公共信息网在1996年12月开通运行的时候,其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项目最初的设计。首先,这是第一个省级的公共信息门户,尤其是有大量公开的政务信息,这一政务上网的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政府门户。同时,它也是一家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平台,向全省客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还可以代理域名等信息业务。

  与此同时,电信公司也在加紧建设全国公用互联网的海南接入网。这个项目同样在1995年启动,被称为CHINANET-HQ(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海南省接入网)。1996年6月28日,CHINANET-HQ骨干网海口节点开通,可以向海口的客户提供ISP服务;1997年7月,CHINANET-HQ正式面向全省商用运营,也建设了自己的地方门户。

  在中国刚刚接入互联网的起步阶段,海南就拥有两家ISP提供商和信息服务平台,这在全国都是极为少见的。

  “海南互联网建设的起步,充分体现了‘先行一步’的特区精神。在良好的基础建设推动下,当时海南的互联网发展得比很多发达地区都要快。”武戈说,在一次国家有关单位举行的全国性权威互联网发展评估中,海南互联网发展水平排名全国第三。

  更重要的是,海南形成了很好的互联网氛围。“那时候互联网发展势头很好,大家信心很足,又是特区,提出了很多前瞻的、大胆的发展设想。”武戈说,比如,有一次省委讨论互联网发展时就有人提出,直接从香港拉一条海底光缆到海南,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如果这些设想落为现实,那么海南互联网的格局又将大不一样。”

  一批人才

  1996年,王建科还是一名海南边防武警,正是接入海南省公共信息网,让他真正开始了自己的互联网“冲浪”生活,也因此结识了几位天涯社区的创始者,受邀利用业余时间写下了天涯BBS最初的代码,成为天涯社区第一只“程序猿”。

  但武戈还记得,时光再上溯几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了工作需要,专门去当时的海南区人事局查找,结果没有找到一个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别提互联网人才了。

  接入互联网前后短短数年时间,海南的网络人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首先是我们自己,为了筹建经济信息中心专门培养了一批人。”武戈说,当时省计委派出包括他在内的3个干部牵头开展筹建工作,都不是专业人士。于是他们筹集了一笔经费,在各单位选拔了20多人,送到北京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所,进行为期一年的互联网专业培训。

  “这一年,他们也学得很苦。”武戈说,由于人才紧缺,培训只能采取“填鸭式”教学,一年时间要学完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本科4年的课程。但他们的刻苦也收到了很好的回报,一年后,这批人回到海南,成为开创海南省公共信息网的骨干,并在以后逐步成为海南互联网发展的骨干力量。

  中心成立后,又陆续通过两个渠道吸引了不少人才:一是招聘大学应届毕业生,比如天涯社区创始人邢明就是这样进入海南省公共信息网工作的;二是人才引进,比如现任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务中心主任王静就是中心引进到海南的。

  “那个时候,中心里人才济济,而且大多数是年轻人,大家很有想法、很有活力。”武戈说,还有一个因素:省经济信息中心是省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大家没有经营效益的压力,一门心思放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上。因此,大家可以放开手脚,积极探索,创下了许多全省“第一个”,甚至全国领先。

  比如,1997年,依托省公共信息网建立的海南省第一家商业信息资源网,每天提供及时的国内外新闻、经济信息和著名商业数据库的联接服务;与省旅游局合作,开通了海南第一个旅游网站;与日本电气(NEC)合作,建设了第一个海南农副产品营销电子网络,该项目在当时技术先进,不仅有网站门户和信息交换功能,还涉及物流和大宗农产品的网上交易;随后,还全套引进香港联交所规范,开发了一个股票交易系统,仅试运行数月就收回了前期开发费用。

  “当时由于国家政策原因,这套股票交易系统要关闭掉。正好一位中央领导到海南考察,看过这套系统后,还特地嘱咐海南有关方面保护好、用好中心这批人才。”武戈说,虽然他们的这些早期尝试大多没有延续下来,但正是这些项目的开发,锻炼出了许多人才,这才是中心最宝贵的财富。

  当前,还有更多的人,像王建科一样,通过在生活中而不仅是在实验室里真正接入互联网,融入网络生活,掌握了网络工具、丰富了网络技术。“网络本身就是学习互联网的最佳渠道。”他说。专业的高门槛一下被拉低了。

  进入新世纪,省经济信息中心在机构调整中按职能分别被拆分划入统计部门和国有企业,这批人才散播到全省甚至省外、国外。到今天,其中涌现出包括厅局领导、互联网企业创始人、科技公司高管、大学校长、IT专家等。“大家都说,省公共信息网是海南互联网的‘黄埔军校’。”武戈说。

  一个战略

  1997年,基于海南互联网发展的良好势头和巨大潜力,省委、省政府对海南互联网产业发展进行了规划,提出了建设信息智能岛的战略目标,并逐步将其纳入海南的发展战略。此后,在省委、省政府的历年文件和工作报告中,都将建设信息智能岛的工作纳入其中统筹安排推进。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提升带动了社会参与的氛围。当时,海南已经有多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聊天室、BBS等网站,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网络虚拟世界的建设。1999年,原来在省公共信息网工作的、以邢明为首的一批年轻人创办了天涯社区。这一时期,还有许多网站创立,比如编剧“牧沐”创办的凯迪网络。

  相比于北上广等地因为国内外风险投资的进入,在1990年代末掀起的中国第一波互联网热潮,海南在中国的第一次互联网热潮中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资本的关注。但是,凭借着初创时期“先行先试”的发展优势,和逐渐培养起来的互联网人才,海南蛰伏着互联网发展的力量。

  “虽然我写天涯社区代码的时候条件很简陋,也没什么钱,但有很多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今天已经是天涯首席工程师的王建科回忆说,当时对代码比较熟,省公共信息网的邢明等几个人就凑了很少一点钱作为“补贴”,请他“兼职”写代码。但大家都会就网站的设计提出意见,共同完成网站的构想。

  首先,要能够实时调用数据库,这样就可以实现大家发言的实时滚动和所有言论的查询;其次,允许使用中文注册ID(帐号),让网友们叫起来方便,而且有更大的创意发挥空间;然后,嵌入了即时通讯功能,即消息,网友可以更好互动。

  “因为大家对BBS都比较有经验,一开始就基于虚拟社区的模式搭建,强调用户的交往和建立关系,这几点一下子都把国内其它几个主要社区比下去了。”王建科认为,这是天涯社区在早期能吸引到一批网络“高人”进驻,进而吸引大众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当度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风潮,迎来中国互联网第二次热潮时,以天涯为代表的海南互联网一下走到了全国的潮头。海南曾连续多年进入全国排名前三的网络舆论场。

  武戈真正还有遗憾的,是在社交媒体为代表的中国第三次互联网大潮中,海南没有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保持领先地位。

  作为天涯首席战略官,武戈感到,中国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对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互联网不像工业,需要的实物资源很少,但它的要求又很高,高在产业生态、产业氛围、产业人才。”

  “为什么海南在新一波大潮中落后了?根本还在于我们的互联网生态没有搭建起来。”王建科说,这种生态包括研发、成果转化、投资、人才、创业意识等相互连接的链条。

  “最关键的还是要吸引人才,这是发展互联网最大的成本、最重要的资源。”他说,不仅是专业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人才,还要培养各行各业的互联网人才和创业者。因为说到底,互联网只是工具,是为各个行业服务的工具。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

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