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以“八严工程”为抓手 推进禁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禁毒八严工程指的是)
澄迈以“八严工程”为抓手,推进禁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铁拳破毒瘴 清风拂城乡
■ 海南日报记者 余小艳 通讯员 张胜楠

“现在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从没想到自己也有回归社会、创造价值的这一天。”日前,在澄迈县老城镇邮局,43岁的阿军(化名)一边忙着取报纸准备送往订报人手中,一边告诉海南日报记者。
阿军是澄迈老城镇东水港村人。10多年前,他染上毒品,此后被多次送往戒毒所强制戒毒。2017年,阿军从戒毒所出来之后,东水港村委会干部与曾维军形成结对帮扶。两年间,阿军没再沾染毒品,并在村干部的帮扶下找到工作,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近年来,在澄迈县,像阿军一样戒掉毒瘾、走上工作岗位的戒毒者不少。截至目前,澄迈县实现就业帮扶戒毒人员1098人,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和就业帮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不仅如此,澄迈县社会治安形势明显转变。与毒品犯罪活动密切关联的“盗抢骗”案件同比下降64.4%,带动了日接警量和刑事案件发案数“双下降”、刑事案件“零发案”天数大幅上升;澄迈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持续攀升,从88.5%上升到91.5%。
“基层党建+禁毒”帮助戒毒者回归社会
东水港村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渔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不少渔民靠出海打渔发家致富,建起洋楼。然而,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股吸毒的歪风邪气让这个原本富裕的渔村沉沦。
2001年至2012年是当地吸毒情况最严重的时期。在此期间,全村900户渔民,吸毒户超过100户。
“受毒品影响,村里盗窃成灾,渔船上的水泵丢失是常事,甚至锅里煮着饭,稍不留意,就有人进门把锅整个儿端走。”提起这段往事,东水港村委会副主任罗赞刚摇摇头说,那时百姓生活长期受到困扰,苦不堪言。
2017年,在澄迈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东水港村创新开展“基层党建+禁毒”工作模式,让村里的70多名党员担任戒毒帮扶人、发展产业担保人,与戒毒者形成“1对1教育帮扶”。村委会还给戒毒人员每人配一个对讲机,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村中事务。
阿军当时刚从戒毒所出来,村干部几乎每天上门与他和他的亲属交流,了解其思想动态。为了引导他走上正路,党员和村干部又当起了就业担保人,给阿军在镇里介绍了一份游泳安全员的工作。今年初,工作干劲越来越强的阿军又主动换了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成了一名送报的邮递员。两年了,阿军没再沾染毒品。
“他像重新换了个人似的,工作干劲很足,每个月还给孩子1200元生活费。”阿军70多岁的老父亲泪眼婆娑,难掩内心的激动。
现有数据显示,东水港村登记在册的135名吸毒人员全部戒断并得到巩固,其中63人成功戒断3年以上,无一复吸,且3年来未新增一例吸毒人员。
多部门携手发力形成禁毒新格局
东水港村的禁毒工作之所以取得成效,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协助:共青团澄迈县委在东水港村打造“重见阳光”帮扶行动点,实施志愿者、社工“1+1+1户”禁毒帮扶新模式,不定期邀请优秀的心理咨询师开展心理访谈助援活动;澄迈县妇联不定期在东水港村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让涉毒人员感受家庭的亲情和温暖;“妈妈训教团”和团县委的禁毒志愿者们,利用广播、警示牌、警示标语等多种形式开展各类宣传教育培训10余场,发放拒毒防毒手册等宣传资料、读本和禁毒围裙、禁毒购物环保袋等宣传品近万份,营造出了浓厚的禁毒宣传氛围。
“以前总觉得没有头绪,不知道如何开展禁毒工作。现在不一样了,东水港村离‘无毒村’的目标越来越近了。”罗赞刚介绍,在澄迈县委、县政府、县禁毒委及老城镇委政府的支持指导下, 2017年底,东水港村委会新的禁毒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誓言摘掉“毒品重点挂牌整治村庄”的帽子。今年10月启动的“无毒村庄”创建活动,更是让东水港村人看到了禁毒之路的曙光。
自全省禁毒三年大会战开展以来,澄迈县里设立了12个镇级禁毒办、社戒社康机构和191个村级社戒社康机构,健全“县—镇—村”三级禁毒机制,构建起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禁毒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广泛参与的禁毒工作格局。
2017年以来,澄迈县先后投入禁毒经费近1.3亿元。其中,投资8700万元新建了可容纳800名戒毒者的强制隔离戒毒所,投资600万元建成公安监管门诊部及病残吸毒人员收戒监区,投资700万元创办仁兴戒毒康复产业园,调动和激励全社会力量投入禁毒工作,发放奖金500万元。
“八严工程”提高全民禁毒意识
禁毒工作的持续开展,让更多的改变悄然发生在澄迈百姓的身边。
“我养的8000多只鸭子,全都放在野外过夜,没禁毒之前,我可不敢这么大胆。”加乐镇加朗村的养鸭大户王贤祥对禁毒成效有着很直观的感受。2014年,当时还是贫困户的他,在政府帮助下建起鸭棚,发展起养鸭产业。“那时候天天担心鸭子被偷,村内吸毒的闲散人员太多,鸭子也总是无缘无故不见了。”王贤祥说,为了防盗,他只好吃住在鸭棚。
2016年11月,澄迈县以全省禁毒三年大会战为契机,以前所未有的打击力度和高压态势向毒品宣战。王贤祥逐年感受到了明显的变化,村内闲散人员少了,偷鸭子现象也越来越少。如今,王贤祥的养鸭规模从最初的3000只扩大到如今的8000多只,他放心地从鸭棚搬回家里住了。
“三年来,全县上下积极推动‘八严工程’(严打、严整、严堵、严收、严管、严教、严奖、严责)落地扎根,成效明显。”澄迈县公安局副局长、县禁毒办主任王远天说,澄迈县坚持预防为先,力推“严教”工程,积极发动全民参与禁毒三年大会战,提升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同时,坚持以“严打”开路,打防结合,极大地震慑和遏制了毒品犯罪的嚣张气焰。
澄迈县还创新病残吸毒人员收治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建立公安监区门诊部,整合医疗资源,为收治场所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破解病残吸毒人员收治难“顽症”,实现“严收”工程目标;创新堵源截流机制,公安、海警、港务等部门围绕构建“三道防线、两个加强”战略部署,在全省率先开展“双岸长”试点工作机制,落实35公里海岸线巡逻防控和1500多条渔船常态化管理,织密澄迈县域内海上防线、口岸防线、路上防线,严密封堵毒品流入渠道。
王远天表示,在“严管”工程的推进过程中,澄迈创新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机制,创办仁兴戒毒康复产业园,在永发镇卜罗村实践“党建+禁毒”模式,带动大丰镇设立亲情驿站、老城开发区开通吸毒人员就业媒介新渠道,为吸毒人员回归社会架起桥梁。
(海南日报金江12月5日电)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