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新高峰村:从大山深处向幸福转移(白沙高峰村生态移民安置点)
“这一片耕地100多亩,我们高峰村耕地有240多亩。现在人都搬走了,这些路全长草了......”再次走进这片故土,眼前的一切,让牙叉镇新高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符志明感慨良多。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腹地里,生命律动与人文遗迹交响和鸣……光阴荏苒转眼间,白沙南开乡高峰村旧址历经四年岁月冲刷,如今村巷生草、遍地绕藤,这里曾经的人类足迹正在被绿色“封存”起来——

“原来的村子,慢慢长草长树,久了之后,就形成树林,跟周围融成一片了。”走在曾经的村巷里,符志明这样感叹。
群山环抱,树木掩映,包括方通、方红和方佬三个自然村近500人曾在这里生产生活。清风徐来,眼前的变化,让符志明过去的记忆又在心里翻腾了一遍。

“我们曾经走过的路,童年曾经玩耍的地方,回想起来,心中五味杂陈,而且是真的会掉眼泪。这把年纪了,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都留存在记忆里面,说实在的,就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符志明说,就好像换了一种时空,真是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变化。

2018年年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同13个部委及海南省有关部门研究启动了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2021年元旦前夕,全省首个生态移民村实现整村搬迁——牙叉镇新高峰村在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安家落户。

“这个位置就是我家。原来全村都是茅草房,政府帮助我们搞民房改造,2008年才建成瓦房,2018年我们又进行了第二次修缮加固,因为历经10年了,瓦房的横条会变形,墙体也出现裂痕,政府又帮助我们修缮加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都给做得很好了,准备要打造美丽乡村了,后面就启动了搬迁。”回到曾经的家,这里曾经的发展经过历历在目,符志明为此动容。

婚配、添丁、丧葬、动迁都是寻常百姓家的头等大事,特别是动迁,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叫作:火搬三道熄、人搬三道穷。20世纪七十年代,高峰人历经两次动迁,曾迁往青松,后又寄身荣邦,虽然一部分人在当地安居乐业了,但大部分人因各种原因不得不折返家园。几经辗转,许多亲身经历过的老人都不愿意再走这条背井离乡之路。

“村民都很舍不得离开故土,毕竟是祖祖辈辈生产生活的地方,非常有感情。一听说要去异乡生活,谁都害怕,那是一个陌生的地方。”走出大山,向幸福转移之路,并没有那么平坦,每每想起,符志明的眼角都闪出了泪光。

在大山深处的高峰村,交通设施不便,医疗水平滞后,产业发展乏力,既是镶嵌在大山里的一颗明珠,又是遗存贫困和孤独的角落。虽然故土难离,但是走出雨林、追求美好又是高峰人的呼声与向往。2020年底,高峰村完成了为生态“让路”、向幸福“转移”的壮举。元旦节前夕,搬迁至白沙原生态茶园小镇的牙叉镇新高峰村里,响起了新春佳节的第一声礼炮。
“过去要是讨老婆、娶媳妇,女孩子刚开始来的时候,比较喜欢这里的环境,后面就说生活不方便,没办法嫁到这里来,也就分手了。当时,村里只有9个孩子上一、二、三年级。现在我们搬下去了,有20多个孩子上学,一下子增长了。”符志明打趣地说,不但是脱贫,而且还脱单了。

每年清明节前后十天,高峰人都会获得许可进山扫墓祭祖。走过来时的路,追忆那些留存在脑海里的时光,这里的石头、瓦片、水泥路,还有橡胶、槟榔、芭蕉树,在符志明的眼里,统统变成了自然的遗物。
“很多人又想回到家里面看看,回来一两次后,就不想再回来了,因为这里成了保护区,全部都长满灌草、灌木林,而且又开始造林种树,又恢复了森林植被。”尽管故土难离,但生态更绿、生活更甜的未来幸福更让人憧憬,符志明这样形容:“生态恢复了,也是给动物腾出了一个活动的空间,到处都是山猪的脚印。”

人口转移之后,生态修复也在逐步进行。曾经这里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之间的矛盾,随着生态搬迁得到了根本解决。高峰村旧址里,生灵共栖,万木竞秀;新高峰村里,和谐美丽,生机勃勃。
“这里原本是一栋房子,我们挖了一个大坑,把瓦片都埋在地下,然后盖土,过后就全部造林了。现在还在种乡土树种,还有一级、二级保护树苗,海南大学的老师也会带一些树苗来种。”绿植向阳而生,符志明说,就好像新高峰人的新生活一样向上向好。他这样对比:“我们现在住二层楼房,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等方面都建设得很好,而且还提供了橡胶置换、土地置换等政策,分给我们人均10亩的橡胶,要是对比的话,那肯定就是翻了很多倍了。”


如今,牙叉镇新高峰村“橡胶+”林下经济如日中天,菌菜轮作产业成为就近务工增收的重要发展模式,打造了以橡胶为主、就业为辅、多产业共同支撑的生态移民搬迁增收体系,实现了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生态修复的多赢局面。

同时,环热旅游公路经村而过,共享民宿项目竣工完成,旅游经济纷至沓来……至此,该村从人均收入几千元的省级特困村,蜕变成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农民增收迈上了新台阶,新高峰人过上了新生活。
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