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核电记录者刘玄:昌江核电点亮了海南三分之一的万家灯火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特别策划 | 南海网推出“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专栏 征集你的独家记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一对九旬老华侨的家国情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那些年,我画电影海报的激情岁月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他镜头里的海口今昔对比,你能看出变化吗?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蔡葩:海口骑楼老街,沧海百年的文化传承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南“灯痴”老人的“痴心壮志”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一把酸枝算盘开启我40余年的银行生涯 幸与海南产业共成长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1977年冬季里的高考 一段挥之不去的特殊记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航第一代广播员:那时不仅要用普通话和英文,还要用海南话广播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那年初到海师:担黄泥修校道挑灯夜读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纪实摄影家黄一鸣 故乡海南的忠实记录者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54岁儋州乡村教师黄奕尚:教育的进步是社会最大的进步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外教艾迪·米尔斯:在海南工作26年,推荐近百名外国专家来琼,我感觉非常骄傲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馆长李华权:我与博物馆不得不说的缘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文大桥的建设者们:今年中秋,你们也在遥望家乡的天空吗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67岁摄影师吴文生:执着创作41载,用镜头定格时代的美好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阿见:与美好新海南共同成长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放射科医生黄华芳:曾用30多种化学原料自制医用X光胶片 同行都惊呆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口滨海渔村变身“城市RBD”,这段玉沙往事你听过吗?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转业军人何辉:我与五指山市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共成长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三亚市民游必生:面朝天涯海角吃“旅游饭” 背着相机初心依旧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儋州调声传承人唐宝山:盼调声唱入课堂唱上春晚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海南机场建设者邱宏富:精心呵护全省多个机场“茁壮成长”,深感荣幸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我的父亲刘松泉:为了那片橡胶林 他在海南奋斗贡献了一生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许灿:30年前为海南省首部电视剧《天涯丽人》拍剧照 回忆往事历历在目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我的父亲林德光:解决了生物统计世界难题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九旬“最美奋斗者”郑学勤:为采集野生橡胶新种质,我曾在亚马孙热带雨林“原始生活”两个月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物管工作者刘志国:“闯海”20年,我实现了上岛之初心中那个五彩斑斓的“海南梦”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郑一心:“凡是热作处,必有宝岛人” 我见证了茅草房里诞生的大学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景柱:三次参加国庆大典,这是莫大的荣誉和鞭策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张籍香:改革创新,“香饮所”创办兴隆热带植物园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德国媒体人芒德:三亚30年巨变 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70岁海口春光摄影室:当年彩色照靠手工修 一寸黑白照5角钱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著名雕塑家程连仲:我在海南找到艺术生命“第二春”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孙健:扎根洋浦奋斗26年,我们这群人不后悔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胡亚玲:拍摄记录海南本土文化 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虞海浓:干一行爱一行 一名普通割胶工人的奋斗和坚守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吴名驹:追求极致 创新出奇 让海南椰雕艺术走得更远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张开明:我一辈子都在保卫祖国的天然橡胶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符传杰:一生韶华付琼剧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庞启江:与时间赛跑 研究记录红色娘子军文化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黄钦湖:驾驶全球首条环岛高铁列车,是我极大的荣耀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我的父亲梅同现:“两院”迁所的先遣队员
70年70张照片70个故事 | 林川媚:回顾22年从艺路 勤奋刻苦是最大感触
留言0